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严震,字遐闻,梓州盐亭人。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至德、乾元中,数出赀助边,得为州长史。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迁恒王府司马,委以军府众务。武卒,罢归。起为兴、凤两州团练使,好兴利除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朱泚反,遣腹心穆廷光等遗帛书诱之,震即斩以闻。是时,李怀光与贼连和,奉天危蹙,帝欲徙跸山南,震闻,驰表奉迎,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扞卫。用诚至盩厔有反计,帝忧之,会震牙将马勋嗣至,帝告以故,勋曰:“臣请归取节度符召之,即不受,斩其首以复命。”帝悦。勋还得符,请壮士五人与偕,出骆谷,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①勋馆之,左右严侍。勋未发,阴令焚草馆外,士寒争附火,勋从容引符示之,曰:“大夫召君。”用诚惧,将走,壮士自后禽之。用诚子斫勋伤首,左右扞刀得免,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勋即军中,士皆擐甲矣。勋昌言曰:“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大夫取用诚尔,若等无与!”众乃服,不敢动。即缚用诚送于震,杖杀之,而拔其副以统师。天子至梁州,宰相以为地贫无所仰给,请进幸成都。震曰:“山南密迩畿辅,李晟锐于收复,方藉六师为声援,今引而西,则诸将顾望,责功无期。”帝未决,会晟表至,亦请驻跸梁、洋,议遂定。然梁、汉间刀耕火耨,民采稆为食,虽领十五郡,而赋入才比东方数大县。自安、史后,山贼剽掠,户口流散,震随宜劝课,鸠②敛有法,民不烦扰,而行在供亿具焉。车驾将还,加检校尚书左仆射。久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保,谥曰忠穆。
(节选自《新唐书·严震传》)
[注] ①迓(yà):迎接。②鸠:通“勼”,集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 署:暂代 |
B.会震牙将马勋嗣至嗣:随后 |
C.宰相以为地贫无所仰给仰:仰望 |
D.而赋入才比东方数大县比:与……相当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严震“兴利除害”的一组是(3分)( )
①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
②数出赀助边
③震即斩以闻
④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扞卫
⑤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
⑥随宜劝课,鸠敛有法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严震为人慷慨,才能出众。他出身农家,家境富裕,曾多次出钱资助边防;严武知其才能,在自己升任恒王府司马后,就把军府中的许多事务交给他办理。 |
B.严震处事果敢,忠于朝廷。他斩杀了朱泚派来劝诱的穆廷光,送表章迎奉并派人保驾想移驾山南的皇帝,对谋反不成的属下张用诚毫不留情地予以杖杀。 |
C.严震富有远见,敢于进言。宰相认为梁州“地贫无所仰给”,请皇上去成都,严震则认为山南接近京郊,皇上驻此有助于收复京城,否则就会求胜无期。 |
D.严震发展农耕,体恤百姓。梁、汉百姓采稆为食,加之山贼抢掠,人口流散,经济十分落后;严震则鼓励百姓从事农桑,收敛适度,使驻地供应充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勋馆之,左右严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
B.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
C.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
D.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连词。来 |
C.将焉取之 之:代词。土地。 | |
D.唯君图之之:代词。这件事。 |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是会有好处的。 |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
(2))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3)
(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3)
文言文阅读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C.此余之所得也 |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
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D.马之千里者 |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
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
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
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
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 “ 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 ” 皆曰: “ 诺。 ” 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 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 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明史•陶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 |
B.缮甲兵缮:修补,整治。 |
C.羽书狎至狎:交替,轮番。 |
D.审敌可乘审:审查,弄明。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鲁“多智计,谋定后战”的举措的一组是()
① 不早备且陷② 乃筑堡砦③ 建郭掘壕④ 为亭其中
⑤ 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⑥ 潜师出城⑦ 化之为先
A.①②⑤ | B.④⑤⑥ | C.③④⑦ | D.⑤⑥⑦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有)虽一毫而莫取(虽然) |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正襟危坐(端坐) |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方其破荆州(当)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耳得之而为声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惟江上之清风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舞幽壑之潜蛟 |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①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①筈kuò,箭的末端,射时搭在弓弦的部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母老勤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筈镝相连而坠倚歌而和之 |
C.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风雨兴焉 |
D.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且贰于楚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
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装饰 |
C.士方登第时方:将,将要 |
D.君子有谷,贻孙子贻:给予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3)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