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4)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减少345万。劳动年龄人口这个劳动力的基础人口绝对减少,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也开始升高。
随着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我国农民工等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出现了较快增长。随着工资水平的快速上升,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下降趋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苗头已经出现。
延迟退休是指国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等情况,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明确了顶层设计。延迟退休政策渐行渐近。然而,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延迟退休”的忧虑。
(1)结合材料,从价值规律作用的角度,分析工资水平的快速上升对我国相关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2)在延迟退休问题上,面对近七成受访者的反对,政府部门怎样科学决策才能与公众达成共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伴随城市改造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走上了快速“翻新”的发展道路。城市“翻新”的过程中,政府要努力做好拆迁户的安置工作,通过实施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货币化安置,努力保证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在拆迁腾出的土地上,政府要通过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布局优化,创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新格局。
(1)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结合材料,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政府财政在城市“翻新”中的作用。
26.
材料一: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自2004年
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具体表现为:
注:按照国际惯例,文化产业占到GDP的比重必须要在5%或者5%以上,才能算是支柱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日本文化产业规模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产值,占GDP的17%;韩国的文化产业也已达到5%;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
材料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1)请概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试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的合理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和风险。我们一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为什么会面临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