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称,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2)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3)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4)当时已基本具备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基础
A.(1)(2)(3)(4) | B.(1)(2)(4) | C.(1)(2) | D.(3)(4) |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丞相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宗法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郡县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
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