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2011年11月,财政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1)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
2011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某校高三(1)班的同学通过上网搜索到关于水利问题的3个微博,他们纷纷参与留言或者发问。
微博一:[古今治水 利国利民]
网友gujing: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学丙: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水利。 同学丁:如今的党和政府尤甚。 |
(2)请结合网友gujing的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同学丁的观点。
微博二:[群策群力 创新治水]
网友xianji: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决定》,安徽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大家读了之后谈谈该怎样贯彻这一意见? 同学戊:加强技术研发,大力开展科普培训; 同学己: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同学庚: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同学辛:从我国古今治水实践中汲取经验。 |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上述四位同学建议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动荡中前行的。最近,国内外接连发生了很多事情,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让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思考。
材料一受埃及、突尼斯影响,阿尔及利亚、伊朗、巴林、也门和利比亚等北非和中东多国近来政局动荡,引发大规模暴动和骚乱。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腐败、高失业率、贫困问题、经济衰退、部族之争、美国重塑中东亲美阵营等。
材料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特大地震,由大地震发生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伴随地震发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核辐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人类也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 研究人员永不言弃,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1)就北非、中东内乱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谈谈这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启示?
(2)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 科学家又为什么会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
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
(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
材料二由于多方面原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消费不足,说到底有三个原因:一是“没钱花”,居民收入及财富分配都存在问题;二是“不敢花”,凡大民生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仍未臻完善,抑制了人们在一般消费支出上的积极性;三是“有钱花不掉”,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想要的服务,社会上没有,或者不方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请你结合上述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如何使居民“有钱花”、“敢花钱”、“花掉钱”提出你的建议。
2010年秋季开学后,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组织了一次以“民族团结和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等,都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已达30626.2亿元,人均GDP近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4倍,年均增长10.2%。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民族地区人均GDP已由1978年的248元增加到2008年的16057.2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 389元。
材料二: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2009年7月16日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考试范围。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作为公民我们应为促进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意义。
材料一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开,为期四天的会议审议了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站在历史新高度,描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引人注目的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 “包容性增长”其实是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前提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要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结合;必须在利益协调中满足多数人利益。所以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就要转变现在以总量为目标的基本发展方式,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它也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涵之一。
材料二 “十二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十一五”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部市场的变化,二是全球气候的变化,三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时,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趋势性的变化比“十一五”增多了。过去30年是“生存型”阶段,“十一五”时期“发展型”的阶段性问题突出了。我们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同“发展型”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不适应。所以,“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更强调增长方式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目标。一方面要靠自主创新,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还要靠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1)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我国经济实现“三大转型”、“包容性增长”提出合理化建议 。
(2)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哪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