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香烟,烟农看到的是如何种烟获利,经济学家看到的是烟草税如何征收,美术从业者看到的是如何设计包装,教育工作者看到的是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范围内13岁到15岁的年轻人中有78%称经常接触各种媒体上的烟草广告、促销等,大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因此开始尝试吸烟。2013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材料三 某市出台控烟条例三年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改善,但也面临困境:公共场所禁烟尢部分只能靠自觉,酒楼商场等经营者担心禁烟影响生意,落实禁烟行动不积极;控烟执法缺人缺钱,只能每个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执法。
(1)运用所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解释为什么不同人对香烟有不同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分析禁止烟草广告的合理性。
(3)结合上述材料和《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你将如何参与控烟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而且具有经济、文化、技术等强融合性特征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强辐射力特征。
结合材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
2011年11月18日,首届文化多样性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将为不同国家在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创新经验提供交流平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展示和聚集场所,以及使“文化多样性”的话题不断深入和扩大影响力。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案例一: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100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元。矿主把其中的50%作为工人工资,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元,他们拿一万元来租房子,剩下的4万元可以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500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增加。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于要读书,有了教育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时,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几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案例二: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个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元,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每个工人一年1万元。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他盖豪华别墅,雇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为盗,女为娼。
(1)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两个案例结果差异的原因
(2)结合案例2的问题,说明政府在其中应扮演什么角色,要采取哪些政策手段?
(3)有人称该现象为"拉美化"问题,阐述该问题特征
(4)阐述拉美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二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求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认定20家左右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在演艺、文化资源数字化、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建设5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对服务功能突出的平台给予资助和奖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的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所体现的矛盾观点。
. 2012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离开我们已整整半个世纪。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永远的雷锋 永远的雷锋精神”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探讨‘雷锋精神’,更有特别的意义。”“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高尚的精神永不过时”。“50年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没有变。”“人为什么而活着?”雷锋精神回答永恒哲学追问:活着为改善他人生活。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突出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
(1)请结合上述观点,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述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2)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