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鲁迅先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的壮志,所以面对威逼依然毫不畏惧;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所以面对生死他大义凛然;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面对诱惑他们及时行乐,自甘堕落
请你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对上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的第二层有一个250平方米大的荷花池,是红色和粉色系列的荷花品种,这个荷花池叫做“感悟之泉”,意喻“和谐”。我们知道,荷花都是在七月、八月的夏季才盛开,而在中国馆里的荷花,要求从4月至11月花开不断。
请用“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知识,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
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系数越大,表明一国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一般说来,该系数在0.3――0.4之间为宜。目前,我国整体基尼系数大约为0.45左右。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答:
(1) 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问题?(4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对策(11分)
材料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下表。
图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一览表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要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同时指出今年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
(2)今年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