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一 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相关资料 |
讨论结果 |
2012年A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GDP增长11.4%,财政收入增长15.9%;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奢侈浪费之风抬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4.2%,万元GDP能耗下降5.7%;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水体质量下降;煤炭、石化产业投资规模扩大,一些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引发争议 |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理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消费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全国各地采取不同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材料二: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世界各地的华人,载歌载舞欢度春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传统节日,每逢圣诞节,家家装饰着圣诞树、唱着欢快的圣诞歌。如今,春节和圣诞节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和西方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2)文化遗产和民族节日充分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印象西湖》是导演团队深入杭州进行调研,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挖掘当地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历史传奇以片段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山水实景演出。来自专业院校或经专业培训的300多名演员,无论春夏秋冬,均在水上表演。《印象西湖》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整场山水实景演出,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受到各界追捧与广泛好评。
《印象西湖》的创作成功,对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可以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2)除通过互联网展示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
传统村落是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几千年来,村落不仅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续写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时至今日,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村落,仍然是传承文化和凝聚人心,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有机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Z村村民“保护家乡”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