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协调并进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材料一 对于中国改革时期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不能否定”并对此进行阐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这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有重要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阐释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某古镇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计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2)结合《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简要阐述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解放思想列于改革条件的首要位置,特别强调了其“总开关”作用。在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改革者必须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结合材料三,从哲学角度思考,改革者应如何做到解放思想。
材料一:进入2011年以来,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央行频频使用货币政策工具。1月14日,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18日,再次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月8日,央行刚刚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材料二:201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稿。会议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2)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发生的变化。
S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S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试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马克思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简要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从“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此次“嫦娥二号”拍摄的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与“嫦娥一号”相比,掀起了月亮的红盖头,看得见石头,看得见坑。“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的“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嫦娥系列卫星探月工程将更好地满足国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
结合材料,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