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知名机构调查,94.1%的中国人都曾出现过“提笔忘字”现象,其中26.8%的人经常出现,“汉字危机”引发了国人的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专家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容易沉浸在方便快捷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惊讶和欣喜中,往往忽视对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旧事物”进行保护和传承,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悄悄退化;人们从狭隘的实用主义立场去看待汉字,将汉字仅视为一种书写工具,在生活中往往忽视汉字的文化魅力与文化内涵,造成汉字书写的遗忘;还有就是现在的社会文化批评出现了严重问题,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汉字危机”的出现。
材料二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就此,某校学生以“汉字听写大会能否拯救汉字文化危机”为辩题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汉字听写大会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
其理由为:①“经由专家的解析,人们对汉字、词语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新的理解和认识。”②“竞赛中的选词、命题、解释、评判,激发了参赛选手、文化名人与电视观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③“在观看听写大会的过程中实现了全民的自我教育,不少人已将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
反方观点:汉字听写大会不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
其理由为: ①“把娱乐与文化混杂,往往只博得哄然一笑,而缺乏文化认识、文化诉求和对自己文化的热爱。” ②“参赛选手只局限于读写记忆,却无心品读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传统经典,此活动难以承担文化重任。”③“比赛中不少字词偏僻生冷,且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字词较少,缺乏时代感,影响狭隘。”
(1)结合材料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汉字危机”出现的理由。
(2)阅读材料二,说明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原因。
(3)从思想方法上为拯救汉字文化危机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逐步变为现实?
材料一: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一段话很著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见,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
(1)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材料二有关我国分配情况的一组数据: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
从1992年的68.3%下降至2007年的57.5% |
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从1997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3%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 |
东西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浙黔为例) |
2009年浙江为24611元、贵州为12862元 |
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 |
2009年浙江为10007元、贵州为3000余元 |
注:从不同收入群体看,我国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地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2011年6月8-9日,中国海军共11艘护卫舰从东海经冲绳本岛与宫古岛间的公海水道驶向太平洋。中国国防部明确表示,这是中国海军的年度计划内例行性训练,符合相关国际法准则,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日本朝野上下对中方的这一举动非常“紧张”,一些右翼更是极力渲染“中国威胁”。日本自卫队统合幕僚长(相当于总参谋长)称:“我们对此高度关注,将根据需要实施警戒监视。”日本《产经新闻》认为,日本政府应联合美国及一些“遇到同样问题”的东南亚国家,一起对中国保持“警戒和监视”。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日本对中方的太平洋演习非常“紧张”,主张对中国保持“警戒和监视”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应如何应对?
材料一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1月29日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材料二:2011年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造成内涝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其次,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再次,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现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
材料三:在解决内涝方面,不少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主要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在枯水期,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在丰水期,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德国推广的“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分析为什么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2)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