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江苏卷2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
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从嘉兴南湖到北京天安门、从井冈山到延安,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日益临近,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正在进一步升温。经过7年的发展,红色旅游市场活跃,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将突破8亿人次,综合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同时使参观者很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材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能够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北京市教育部门在《三字经》、《弟子规》教材中渗入现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如《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一句,教材不是强调“给父母喂药前,要自己先尝冷热”,而是让学生跳出原文从现代视野去理解,引出成长账单、感恩父母等话题。这表明
①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传统文化可以脱离历史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丈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将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行星数目因此降为8颗。从哲学上看,该事件说明()
A.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
C.假象常常引发错觉,是主观的 | D.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 |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A.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十二支队一中队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把成千上万个原始数据、几百个标本一笔一笔地描绘出一个个地质图件,经过无数次失败,总结出接近客观实际的新的找矿理论:花岗斑岩是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标志。这表明,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人事科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
③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④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根据新的找矿理论,一中队确定了钻探地点。在新的找矿规律指导上打出的第一钻不仅见了矿,而且打在了金窝窝上。这说明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B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