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是以公民身份证号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信用制度,我国即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成后,我国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从三聚氰胺到染色馒头,种种缺失诚信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有人认为,诚信缺失,都是市场惹的祸。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如果诚信缺失,必然会破坏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实践证明,信用既需要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信经济社会环境,也离不开公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诚信缺失都是市场惹的祸,请你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将遇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材料一:资料显示,2010年开始,尽管我国制造产出占到了全球的19.8%,但是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目前受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稀缺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还存在核心技术薄弱等问题,中国制造继续升级。我国政府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材料二:从钢铁、水泥、平极玻璃、电厂等基础设施,到核电、高铁、电信、港口等高端装备;从石油炼化、成品油加工、煤化工等能源加工,到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项目,总理不遗余力地为这些“中国制造”代言。因此,李克强总理又被媒体称为“超级推销员”。
材料三:如果说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力量;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多需要智慧、创新等精神的力量。中国制造必须要走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升级。
(1)结合材料一,简述我国政府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原因及其战略措施。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总理做到“超级推销员”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将走怎样的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19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云集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政要、互联网精英、学者。围绕国际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新媒体、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议题,共开展了近20场论坛和对话活动。
(1)材料一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知识?
材料二:当前,全球新一轮信息革命已经来临,2014年全球网民达30亿,人类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数据统计,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目前我国已拥有6.3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我国占了4家。但互联网的起源和成熟都在美国,美国掌握着整个互联网的主导权,比如:连接国际互联网的13台根服务器,美国占了10台,而中国1台也没有。对中国而言,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发展、安全缺一不可,参与制定互联网规则迫在眉睫。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将成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平台。
(2)阅读材料二,请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为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近些年,推动大数据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行动共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指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材料二:贵阳市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选择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工作内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技术运用有一定基础的市交管局和住建局两家单位作为试点,全面启动“数据铁笼”计划。围绕可记录、可公开、可分析三大目标,数据铁笼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用数据化的方式全面记录权力运行过程。信息化系统涵盖行政审批、执法办案等各类管理业务,权力运行过程被全天候、多维度监督,真正实现阳光运行。
(1)试从经济生活角度解读实现材料一中目标的意义,并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谈谈政府如何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数据铁笼”计划是如何规范政府权力行使的。

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我国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2014年我国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来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各地政府充分利用财政进一步增加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财政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
(1)指出材料一中图1与图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各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对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