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9年11月3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生前,钱学森的许多谈话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加州理工学院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坚定,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有人认为,敢想敢干,就是创新。运用哲学创新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表1:2007年-2009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
注:2009年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表2:2007年-2009年GDP增长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材料: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图表1和图表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2)说明我国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的经济学依据。
(3)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谈谈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材料一:目前,低碳时代已经到来。为发展低碳经济,我国提出以下举措: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先试点示范,后总结推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请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个方面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你的建议。
(2)怎样的价格才是公平合理的房价 ?
(3)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有哪些经济意义?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审议批准了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中央预算报告。同时,在会议召开期间,人大代表纷纷通过网站连线公民,就住房、就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工资收入、教育等百姓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1)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2)有人说,三权分立制有利于防止专制,我们应当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请你谈谈对该观点的看法。
美国政治制度中存在着双重分权制衡,正如麦迪逊和汉密尔顿指出,在美国的制度中,“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个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二两个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阅读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知识回答:
(1)“双重分权制衡”是指美国实行的哪两种政治制度?
(2)“两个政府”是指哪两个政府?美国“两个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何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