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的作品是()
A.《罗蜜欧与朱丽叶》 | B.《最后的晚餐》 |
C.《哈姆雷特》 | D.《神曲》 |
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著名诗人但丁,②文艺复兴的先驱莎士比亚,探讨了③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神曲》。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某班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
A.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是全球化的推动者 |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
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
D.发展中国家应抵制经济全球化 |
1943年3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到:“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A.日本偷袭珍珠港 | B.莫斯科保卫战 |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D.诺曼底登陆 |
“会议确定了盟军相互配合完全击败德军的军事计划,……战后建立联合国。”依据材料判断,该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 | B.华盛顿会议 |
C.中东和平会议 | D.雅尔塔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