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9题。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 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
B.“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6.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家发现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
数十年来,神经学科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推测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可以在大脑中为我们日常发生的事件打上“时间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回想起过去发生事情的时间。但是,在科学界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部分帮助我们记忆事件发生时间的脑细胞的存在。
最近,麻省理工大学的安·格雷布耶尔(Ann Graybiel)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类神经元细胞可以将时间信息精确地编译储存。安一格雷布耶尔说:“我们的大脑对所有事情都加上时间的标签,这样就使得我们回忆事情显得非常简单。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首先通过过滤这些时间标签,然后通过时间标签将相关的事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种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或弹钢琴等日常活动以及对于我们回忆往事极为重要。这个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进程》杂志上。这项研究成果可用于帕金森综合症等导致记忆力丧失疾病的治疗上。
这些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位于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一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人类大脑掌控学习、运动和思维的重要区域。安·格雷布耶尔表示,尽管这次实验主要集中在研究猕猴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但是脑部其他的区域肯定也存在这些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应用,安·格雷布耶尔表示,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康复。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正是由于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在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要慢。因此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按照正确的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为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治疗时,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等外部刺激帮助患者脑部加速寻找关于时间的记忆,这样患者讲话时会显得更加清楚一些。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神经元修复装置或者神经元修复药物(这些药物中含有神经元细胞所需的多巴胺和羟色胺等)来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恢复。
下一步,安·格雷布耶尔将集中研究脑部是怎样制造这些含有“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的,并研究这些时间记忆细胞是如何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学习活动的。为什么脑部在不同环境下对时间的感受会不相同?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有这些都将可以用带有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来解释说明原因所在。”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彼得·施特瑞克(Peter Strick)对这次实验结果给予高度的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施特瑞克说:“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我们人体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但是对于时间我们并没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储存是由大脑自己形成并运行的。”对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以扶往人类大脑中存在时间记忆细胞的推测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
B.发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存在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
C.研究了时间记忆细胞的生成及它们控制人们行为和学习活动的机制。 |
D.借助于实验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些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改善记忆的方法。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体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主要集中在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 |
B.有了可以制造“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人们的记忆活动就变得非常简单。 |
C.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就慢,也就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行动。 |
D.格雷布耶尔的研究实验,被有关专家视为是对脑部时间记忆机理的全新阐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弹钢琴极为重要,所以,记忆力缺失的人不宜做这些工作。 |
B.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多而活跃,对往事发生的时间就会印象深刻,记忆准确。 |
C.人们在时间感觉上觉得过得快还是慢,取决于脑部时间记忆功能的好坏。 |
D.人体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无需通过大脑。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网上有篇文章,说某地男人总是在细细地编织着自己的小日子,是“性格的雌化”。举个具体例子,说每天的傍晚,某地男人就要打个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在什么地方吃。其实这恰恰是国际时尚潮流,如今在欧美特别是在硅谷,那些高级白领都是那么做的。
使笔者感兴趣的是作者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支撑自己的论点时引用论据的方式。考虑到时代背景,更突显这样的思考方式已经成为位知识分子的一种本能。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美国溢价”这一普遍现象,大到国际关系、航空航天,小到留学移民,TOEFL成绩、麦当劳。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也可理解为心理学说的“光环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变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以其国力之强大,在各主要领域之先进,让市场产生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美国商誉”幻觉。一旦某一事物能和美国挂上钩,就位列神坛,光芒四射。“美国溢价”成了全世界,特别是后发国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除了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以外,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一些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对此现象心照不宣,或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选择性地主张“和国际接轨”和定制“历史记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溢价”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所谓“溢价”在事实上也越来越处于下降通道。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兵败如山倒”,美国的“商誉”和“溢价”面临不可避免的大幅贬值。笔者以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将为此节省大量的经济和发展成本,恢复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指出“美国溢价”幻觉的轰然崩塌不同于贸易保护主义,恰恰相反,脱掉了皇帝的新衣,回到其基础使用价值的外国商品,更可以从正常的消费需求中扩大市场。
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西方商品的态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历史过程,到现在也尚未完全结束。在这一不可逆转的进程中,会有少数群体在少数方面“利益受损”,包括我们自己和家人高成本取得的“镀金留洋”的学历、进口汽车和NIKE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任何有理智的国人来说,“受损”和获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指出“美国溢价”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膨胀,作为首个登月的国家,美国也还是有太多让我们学习的东西。笔者只是期待打破早已该打破的迷信,让危机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中国社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 4.6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国溢价”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从麦当劳、TOEFL成绩、移民留学等这些许小事到航天航空、国家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美国溢价”,即“美国光环”形象。 |
B.某地每天晚上,某地男人都要打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在什么地方吃,这是个国际时尚潮流,是欧美特别是硅谷高级白领的习惯。 |
C.美国凭借其国力强大,使市场生产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美国商誉”幻觉。一旦与美国挂钩,则立刻位列神坛,光芒四射。 |
D.“美国溢价”是欠发达国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而发展中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也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地宣传美国“溢价”。 |
从原文看,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某地男人“性格的雌化”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雌化”就是“美国溢价”的具体体现,应大力提倡。 |
B.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而“美国溢价”则是指笼罩在美国头上的“神圣光环”在社会中的变体。 |
C.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溢价”由于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的推波助澜,与“国际接轨”的现象愈演愈烈。 |
D.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兵败如山倒”,其“商誉”和“溢价”面临大幅泛值,但却给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有关“性格雌化”的争论所透射出的知识分子支撑论点时引用论据的方式令人感兴趣,这种方式带有某种“美国溢价”色彩,甚至成为其一种本能。 |
B.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西方商品的态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少数群体在少数方面“利益受损”,但“受损”与获益相比微不足道。 |
C.文章认为,那种选择性地主张“和国际接轨”和定制“历史记忆”的人也认为美国溢价的轰然倒坍,可以使其大幅贬值,回到其基础使用价值。 |
D.作者指出“美国溢价”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膨胀,而是期待打破迷信,让危机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中国社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
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路”,“车同轨”就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不能说明秦朝“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的交通设施”的一项是:( )
A.秦朝“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而且还是复线。 |
B.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枕木较软,与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结合紧密,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
C.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让马儿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
D.轨道使摩擦力减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不少专家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为了给攻打楚国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专门修建的。 |
B.秦朝建设“驰道”时,秦始皇对轨道间距作了标准化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 |
C.奇特的车轮说明秦朝的车子是“公路”“铁路”两用车。 |
D.秦朝的“驰道”可能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的,而且“驰道”边还栽种了“行道树”。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复线设计受到了秦朝驰道设计的启发。 |
B.当时秦朝已经拥有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铁路”修建技术。 |
C.秦始皇专车的车轮间距与秦朝“铁路”的轨道间距是一样的。 |
D.秦朝修建“铁路”是长途运输的需要,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关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灾难文学
杨泽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而“文学”既然是“人学”,那当然就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且尽可能地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感人细节与场景。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只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经典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
“灾难文学”作品,虽然都与各种灾难相关,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灾难和渲染灾难,而是透过灾难来努力张扬一种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灾难文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人祸的因素;二是展现命运压力之下,人们抗争的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三是通过灾难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探索人性的真实。与此相对应,“灾难文学”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二是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三是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
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部小说以象征手法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阿尔及尔奥兰城的一场大鼠疫。其寓意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法国民众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时一样,过着在劫难逃的“囚禁”生活。然而小说主人公里厄医生,在瘟疫面前却始终保持镇静、老练和谦恭的态度,拒绝向瘟疫屈服,并且竭尽全力医治创伤人员。虽然瘟疫催生了人的丑恶与贪欲,但同时也澄明了人的良知与责任。也正是蕴含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正义和勇气,最终使奥兰城战胜了鼠疫。小说的作者也因“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鼠疫》之外,“寓言描写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英国作家理查德•休斯的《牙买加飓风》,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
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现实的背景是: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致使昔日繁华美丽的城市,很快变得横尸遍地,惨不忍睹。为了使这场灾难警醒后人,薄伽丘写下了其传世名著《十日谈》。虽然书中密布着乌云般令人压抑的疫情,但作者仍让笔下的人物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并让心中有爱的年轻人彼得拉克去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意与理想。《十日谈》努力传达了“越是面临死亡威胁,就越要珍惜美好生命”这样一个鲜明理念,同时还彰显了一种“可以被打倒但却不可以被打败”的崭新人类精神。除了《十日谈》之外,“灾难场景演绎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法国作家让•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以及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等。
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美国作家詹姆斯•鲍里克的《海变》。这部小说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岸,有许多居民相继莫名其妙地死亡。前往调查死因的海洋微生物学家加纳,初步推测为海水中可能含有有毒微生物,随后在艾莉医生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找到了杀人真凶:真核双鞭甲藻。这是冷战时期美国军方研制细菌战武器时的遗留物,在不慎流入海洋之后生成了为害人类的一种繁殖迅速的致命微生物。更为可怕的是,即将到来的超强风暴极有可能将致命微生物吹向更多的沿岸地区,而随风暴游移的毒气甚至会侵入美国内陆。于是,加纳被历史性地推到一场惊天动地的细菌歼灭战的中心,去承担并最终完成了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除了《海变》之外,“科学幻想反思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英国科幻小说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等。
灾难文学作品,其开解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环境和谐,以及如何与万物同存共荣等等,从而让人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镇定,乃至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以此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毕竟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是各种灾难的潜在在场者。当我们正在惬意生活的时候,也许灾难就会不期而至。因此,当我们既有阅读能力又有阅读机会之时,不妨多读一点灾难文学。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11期)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在灾难面前,文学始终在场。我们的文学经典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 |
B.“灾难文学”作品都与各种灾难相关,其目的是张扬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 |
C.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主要是利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 |
D.《鼠疫》《十日谈》《日本沉没》分别代表了“灾难文学”的三种类型。 |
E.如何应对危机,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是灾难文学要开解的主要问题。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三国演义》、《屋顶上的轻骑兵》都是“灾难文学”。 |
B.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因为《鼠疫》反映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C.灾难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
D.作者建议我们多读灾难文学,是因为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要面对灾难。 |
结合全文,请分点概括灾难文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