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叙述道:“1861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家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说明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 A.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
|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 D.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
在30年代大危机中,法国政府特别强调财政平衡,实行“维持预算平衡”和通货紧缩等措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才有了一定的改变。因此,法国
| A.政府赢得了法国民众的信任 | B.经济疲软的时间长于美德等国 |
| C.最大限度地维持了企业利益 | D.基本上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 A.法律有阶级性 | B.法律地位至上 | C.司法必须公正 | D.法律并非万能 |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
| A.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 B.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 |
| C.对元首权力的限制有名无实 | D.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 |
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
|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
|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