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者,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抵。”基于这种认识,雅典人认为
| A.居民应自觉将自身与城邦融为一体 | B.普通公民对城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
| C.内争是导致国力削弱的最主要因素 | D.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终究会被淘汰 |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大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这三个重大事件是按同一标准放在一起的,下面与这一标准相同的还有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 C.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 D.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 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苏两国之间形成同盟关系
②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③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有效地防止该地区战争爆发
④体现了新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战略价值极大。”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 A.淞沪会战 | B.徐州会战 |
| C.武汉会战 | D.枣宜会战 |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