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
C.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王安石变法中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其中心内容是
A.整顿军队 | B.改革财政 | C.改革科举 | D.整顿吏治 |
北宋时期的“澶渊之盟”,是北宋同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通过缔结盟约而形成的
A.西夏 | B.金 | C.辽 | D.大理 |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皇帝专权得到空前的强化。下列有关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削弱了中央集权 | B.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
C.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