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 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
| 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 | D.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 |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 D.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
|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 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 D.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始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