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让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通过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统帅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材料三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即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二是“1500说”,即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哪些特征?
(3)评材料三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甘地、凯末尔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国父”在领导政治斗争的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2)三位“国父”努力的结果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他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来编撰《明史》,他们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职位,令那些经正常科考获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他还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的巨著编撰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和一部多达5020册的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摘编自(美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799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到“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请回答
(1)从材料信息来看,康熙和拿破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各有何贡献?据此概括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特点。(8分)
(2)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文化政策的背景。(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关注民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出发点是什么?(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认识?
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一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百分之三十。1934年,美国政府将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三: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甚至2011年6月以来降至6.5元以下。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经济形式。
①代表②代表
③代表④代表
⑤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