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 A |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
春秋时期各国普遍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
| B |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
郡制始于秦朝 |
| C |
民国初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
民主共和的观念影响了一部分的人群 |
|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 |
当代欧美各国民众存在严重的精神困惑 |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应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 C.1946年政协会议 | D.北平和谈 |
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
| 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 |
| 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
|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 |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
|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 D.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立即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
| B.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建成的消息 |
|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 D.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上海航线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