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为深入开展“五一”前后执纪监督工作,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于2014年4月8日开通纠正“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监督举报直通车,公布了近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183件。
(1)运用有关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中央纪委开展执纪监督,纠正解决“四风”问题的正确性。
材料二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关于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的决定形成之前,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民主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国城镇化的意见和要求;部分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为我国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提出科学议案;政协委员们也纷纷为我国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的发展建言献策。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为我国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10分)思想政治
请考生在第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作答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
2009年11月底,中国与欧盟第12次领导人会晤在江苏南京举行,共同规划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2009年的系列会晤中,中欧领导人畅谈双边关系、经贸合作、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重点、热点议题,中欧关系的内涵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正如中欧在第12 次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指出,中欧关系有广泛的战略基础,中欧合作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中欧之间增进互信,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带来重大影响
(1)简要说明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2)分析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原因及意义。(6分)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北京的一条街上同住三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因为住得太近,生意上的竞争很激烈。为
了抢生意,都想挂出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甲挂出的招牌是“北京城里最好的裁缝”;乙挂出的招牌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丙裁缝眼看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心想两位同行挂出的招牌都大到
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丙裁缝的儿子谈了他的思路:不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逆向思维,在广告词里的地域选择上应比“全国”“北京”要小得多。写的口气要比前两者小,但却达到以“小”欺“大”的效果。果然,根据他儿子的思路拟定的招牌一挂出,丙店从此生意兴隆
(1)根据丙裁缝儿子的思路,你认为丙店拟定的招牌广告词应是什么?(4分)
(2)请写出逆向思维的三种方法。(6分)
(42分)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某校开展了以“迎国庆·话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该校高三(1)班同学通过访谈、网络、观察、查阅报刊等方式获取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1949年至2008年,我国GDP与人均GDP情况。
材料二 1949年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00元增加到l5781 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元增加到4761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80%和90%分别下降到37.9%和43.7%;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l952年的51%下降为ll.3%,第二产业由20.8%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8.2%上升至40.1%(注:2008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三大产业比重:第一产业1.8%左右,第二产业22%左右,第三产业76%左右)。
(1)请描述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三条合理化建议
(6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出
发,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探索,与时俱进,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民族地区的面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回首60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据此,有人认为“民族睦,国家兴;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民族之间就团结和睦。”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9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材料四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ll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i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l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简称“新中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在“双百”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们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央开展“新中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9分)
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是否顺民心、重民生,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说,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万事民为先、群众利益无小事、利为民所谋,这些民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得了共识。民之生计,国之大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央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举措。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下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二: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分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从稳定就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等6个方面规定了26项应对失业的政策举措,主要包括: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需提前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延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对扶《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在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等等。
材料三: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放缓及失业率上升的影响,2009年毕业生将比往年更难找工作了。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国内市场容量大,就业潜力巨大,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专家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增长并未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现实,要实行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在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运用政治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民生问题?
(2)从哲学道理上说明,为什么“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3)请运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加以分析说明。
(4)根据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
在某校高三1班的主题辩论会上,同学们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甲乙双方有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甲方:大众传媒为低俗化的文化推波助澜,助长了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乙方: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媒,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看看电视,读读报刊,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
(1)请你根据《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观点,对甲乙的观点加以评析。(8分)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政府如何应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所产生有负面影响。
2009年中国农历新年,大河报深入我省各地开展了“寻访多彩民俗体验别样新年”的专题采访活动。
俗话说:“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中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有着各不相同、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风民俗,过年的风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安阳的吕村战鼓舞、驻马店的给车贴全联、漯河的剪纸过年、信阳的过年唱灶戏祭灶、开封的麒麟舞、三门峡地坑院里过大年……这些习俗积淀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态,在浸润一方百姓心灵的同时,也演绎着古老中原的文化魅力。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是如何体现的?(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