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们纷纷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发现,年龄在20~59岁的人普遍感到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事的时间不够,就容易产生时间过得快的错觉。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C.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
人人有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将会
A.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B.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 |
C.消除收入上的贫富差距 | D.使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B.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
C.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
中央财政支出中,科技投入增速连年超过20%,2012年全国研发经费逾9000亿元,巨大的研发投入带来了自主创新实力的显著提升。这表明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B.财政是合理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
C.财政是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保障 | D.财政能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
社会生产过程必须有多种要素的参与,其中,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的是
A.劳动者的素质 | B.科学技术水平 |
C.企业家的才能 | D.资本充盈程度 |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锁定“三农”问题。中央对于“三农”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支农”、“支农惠农”、“强农惠农”到现在的“强农惠农富农”。“三农”政策的变化反映出
①认识就是在不断战胜谬误过程中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②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随着客观事物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们的认识是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