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
读下表“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完成3题。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Ⅰ全国 |
|||||
1991 |
2000 |
1991 |
2000 |
1991 |
2000 |
1991 |
2000 |
|
种植业(%) |
59.73 |
51.9 |
66.4 |
57.5 |
65.96 |
62.9 |
63.13 |
55.6 |
林业(%) |
4.2 |
3.5 |
4.89 |
3.9 |
4.64 |
4.1 |
4.51 |
3.8 |
牧业(%) |
26.28 |
27.0 |
25.52 |
32.7 |
28.34 |
31.2 |
26.43 |
29.7 |
渔业(%) |
9.79 |
17.6 |
3.2 |
5.9 |
1.05 |
1.8 |
5.93 |
10.9 |
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 | B.林业和牧业 |
C.渔业和牧业 | D.种植业和渔业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 | B.林业和牧业 |
C.渔业和牧业 | D.种植业和渔业 |
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流经甘肃最后到这里汇集成许多季节性的湖泊。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的景色,但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上游地区不断截流引水,使到达额济纳旗的河水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沼泽消失了,胡杨林枯死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据此完成问题。冬季额济纳旗的湖泊水量变化规律是
A.收入小于支出,湖水减少 |
B.收入大于支出,湖水减少 |
C.收入于大支出,湖水增多 |
D.收入小于支出,湖水增多 |
额济纳旗附近茫茫沙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受人类活动影响 |
B.受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 |
C.受从低纬到高纬热量条件变化的影响 |
D.受水热条件垂直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
某山因毁林开垦,使林中大批蛇逃窜至山下农田。几个月后,该地谷物竟出现前所未有虫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造成这种严重虫害的原因可能是
A.该地生长谷物的农田为害虫生存和繁殖提供了特别良好的环境 |
B.蛇的到来为害虫迅速繁殖和蚕食谷物给予了保护 |
C.蛇到来后大量捕食了害虫的天敌——青蛙,破坏了它们三者之间相对平衡关系 |
D.由于气候等自然原因特别适合害虫生长繁殖,加上人为防治不力等引起 |
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
C.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
D.综合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