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 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所操何业 操:从事 |
B.妾亦宦之息也息:子女 |
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 |
D.天下大乱,各自爱爱:爱惜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至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的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的形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渔网) | B.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 |
C.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地方学校)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现) |
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斧斤以时入山林 挟飞仙以遨游 |
C.五亩之宅 句读之不知 |
D.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君幸于赵王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D.弃甲曳兵而走 |
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刑人如恐不胜 |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 B.②③⑤相同 | C.①⑤相同 |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
选出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 B.②④⑥ | C.②④⑤⑦ | D.③⑥⑦ |
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用斜线“/”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9分,翻译题10分)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恬于进取恬:淡泊 |
B.章累上,不报报:回复 |
C.落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 |
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 )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译文:
(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甫传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临近 |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
C.遽薄京师薄:逼近 |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皆与之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 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仅仅 |
B.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汝曹:你们这些人 |
C.上素嫌其人,不与与:给予 |
D.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谮:诬陷 |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 B.岂得以喜怒专之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 D.普默然久之 |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之二虫又何知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4分)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