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①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努力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定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文③、④、⑤段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自卑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 ( 4分)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选文第⑥段可以删去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黑龙江牡丹江中考)阅读《做一颗彩色的露珠》,回答问题。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式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首先提出分论点: ,然后加以论证,最后得出 的结论。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届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场风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 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
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


① "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 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 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 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 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 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选自《 人民日报 》 有删改)

1.

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

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届福建福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李黎
①这三年,因为一直在坚持做读书会,所以对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节日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也越来越感受到民众、媒体、国家对于读书的重视。每逢读书日,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有关读书的话题,都会让人有被刷屏之感。而节日过后,满屏书香的情况则急转直下。读书日远去了,你还读书吗?我这样问自己,也这样问身边的朋友。
②曾听一位学者谈读书,他讲到现在的年轻人读书有三难,一是难于抽出时间,二是难于静下心来,三是难于持之以恒。的确,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零碎的时间,大家习惯了一张图读懂一件事的快餐,失去了品读的耐心。且不论经典的“大部头”,哪怕稍微长一些的文章都无法安静地读完。拿起一本书,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我能得到什么,功利之心已让其无心阅读“无用之书”,更谈不上思考玩味。前段时间,那句“读书读傻了”让舆论哗然,也一语道破了不少人对书的态度,我们的社会似乎丢失了对钻研书海的尊重和羡慕。
③人类需要阅读,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对青年人而言,“清茶一杯,手捧一卷”,读的书越多,才越能不被外界所扰,才越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更重要的是,要把读书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才能真正地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很久之后,当你再次捧起那些读过的书,没有什么比读书笔记更能重拾当时的心情,更能看到自己思想的变化。正所谓“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
④俗话说,想做一件事,总会有理由,而不做一件事,也总是能找到借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可以成为坚持阅读的动力,而放弃阅读有时也不过一个“忙”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忙”并不足以为不读书的借口。有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读书更需要水滴石穿、坚持不懈的韧劲与恒心。
⑤读书日已过去,阅读却不能骤然降温。书香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实体书店,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读书队伍。装进自己脑袋的书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读书更应是一种自我修炼,无关节日。
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分析当前读书现状、_____________、读书需要的态度,最后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2,概括现在人们失去了品读耐心的原因。
文中划线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作用?

(届福建莆田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治疗“语言癌”
①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
②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③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电视、网络的不良影响,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④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毕竟,对语言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⑤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有删改)
“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的原因是什么?
治疗“语言癌”可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