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传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下列句中的“之”与“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B.益慕圣贤之道 |
C.公将驰之 | D.何陋之有 |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日封侯之秋 秋:
②公转营迫之 迫:
③汉悉兵迎战 悉:
④或多惶惧 或: 翻译下列句子。
⑴及得召见,遂见亲信。⑵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谢公即东晋名相谢安,谢玄是他的侄子,当时在前线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即文中的淮上利害)。解释加点词。
(1)淮上信至()(2)徐向局()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小儿辈大破贼。[来K]⑵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请说一下,本则中的谢公有什么样的品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解释加点词。
公欣然曰()(2) 即公大兄()翻译句子。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有人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写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
古文阅读(共16分)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间千二百里/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B.哀转久绝/群响毕绝(《口技》) |
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
D.是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
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春冬之时
A.何陋之有(《陋室铭》)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C.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 D.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句3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尝采药至衡山 /尝贻余核舟一 |
B.子骥欲更寻索 / 寻病终 |
C.可试如水中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D.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何陋之有 |
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欲 还 失 道 遇 伐 薪 人 问 径 仅 得 还 家。“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 (3)无案牍之劳形(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文章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交友、生活情趣之高雅。 |
C.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