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6.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7.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8.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大学的骨气
游宇明
中国的大学似乎特别在乎自己的物质设施。在每年的招生广告里,都要不厌其烦地告诉考生自己占地多少亩,教学用房多少平方米,拥有图书多少册,然而,一所优秀的大学光有良好的物质设施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的精神设施。大学的精神设施包括很多东西,比如优良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作为学术殿堂的骨气。教风、学风之类的话题,讨论者众,在这里,我想说说大学的骨气。在我看来,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设施中最重要的。
大学的骨气,就是大学的精神尊严,也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不能为外在因素所左右。在这一点,耶鲁大学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报载:耶鲁大学计划耗资6亿美元建筑两所寄宿学院。按学院筹款的惯例,一般会有这样一种程式:1.物色一位亿万富翁校友。2.邀请他与校长共进晚餐。3.酒过三巡之后,“不经意地”提及慷慨大方的大款校友只要花一笔3000万美元的“小小代价”,就可以建一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大楼。然而,耶鲁没有这样做。该大学最高决策层已经表示:他们不会向任何健在的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即使捐献人对项目全额资助,耶鲁大学也不会这样做。
耶鲁的选择无法不让人动容!其实,耶鲁真正在乎的不是一个学院的名字,而是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机关的骨气。
大学的骨气,对它的精神挺立非常重要。大学有骨气,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对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就会保持必要的警惕。在乎尊严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变得纯净。一所大学不要自尊,它培养的学生也会缺少钙质,走出校门,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裹挟,干出种种为人不齿的事情。
骨气有种种,一个优秀的大学首先要做到在权势面前不折腰。大学需要政府各种支持,小到周边环境的整治、基本秩序的维护,大到征地拆迁、资源整合、修道架桥等等。但大学争取支持,应该依法依规,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什么“公关”,更不能在平时进行所谓“感情投资”,对官员的各种谋私之举大开绿灯。
大学是一个“烧钱”的地方,建房子要钱,设实验室要钱,开展科学研究要钱,买图书要钱,经费越充足,大学越有可能办出水平。大学筹资的方式有三种:学费、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一定多少年不变,而大学的支出却年年在增长,于是弄钱便成为大学校长的中心工作。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筹资的大突破,心情可以理解,但大学筹资时,应该像耶鲁一样做到伤害自尊的钱不要,也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如今这个社会世风浮躁,什么东西都追求“短平快”,真正有追求的大学必须学会在浮躁的世风中坚守普适的精神价值。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官本位,大学应该坚持学术本位、学者本位;再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弄虚作假,大学的科研必须货真价实;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拉关系成风,大学应该讲究规则。一所大学真正坚守住了普适的价值,它的精神魅力自然会凸现出来。
大学的竞争是物质条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以骨气为代表的内在精神的竞争!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优良的教风、学风之类的大学精神设施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必不可少的。
B.耶鲁大学是一所具有大学骨气的大学,从不向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
C.一所大学有自尊,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
D.大学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感情投资”。
E.现在办大学需要很多的资金,校长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实现筹资。
F.一所大学只有真正坚守住了普适的价值,它的精神魅力就会显现出来。
13.下列各项中对“大学的骨气”解说最为准确的是:
A.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设施中最重要的。 B.就是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有自尊。
C.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
D.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14.作者为什么大力提倡大学要有“骨气”?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培养一所大学的“骨气”?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太空探索引领人类进步
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
50年前的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1961年4月,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造访太空的人。8年后的7月21日,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印时,这位美国宇航员留下了一句载入人类史册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只差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23次月球探测中,成功率不到50%。
但是,牺牲从来没有阻挡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人类的太空探索,不仅仅是为了圆一个古老的飞天之梦,更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疆域的拓展。”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正如叶培建所说,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今天,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正日益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在叶培建将近40年的航天事业生涯中,参与研制的数十颗卫星同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的在太空中对地球开展资源调查与监测,有的在监测气象和局部环境的变化,有的在监测地震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
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科学探测。就如同面对大海,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一样,面对无垠的太空,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自身家园、自身命运的思考多了一份理性。
现代航天事业的发端,原本源自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但如今,美俄两国携手共建国际太空站,在太空领域正在进行着日益紧密合作。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文明成果,就像永恒的星光,映衬出了大国争霸的浅薄。
今天,航天领域的合作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出现在了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场的观礼台上。在不远的将来,从嫦娥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数据,将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
寂寞嫦娥舒广袖,传说中的嫦娥也许在广寒宫中寂寞一生。但嫦娥一号卫星并不孤单——就在她奔向月球的时候,行走在太空中的各类飞行器达上千颗。美国科学家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目前已经飞行到距离太阳150亿公里的地方。根据传回的数据分析,它正在脱离太阳系,真正进入银河系的空间,成为人类发射的跑得最远的航天器。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太空探索,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
很多年之前,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他后来死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被人们问及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因为山就在那儿。”珠峰就在那儿,太空就在那儿,月球和其他行星就在那儿,人类获得知识与进步的希望就在那儿。
——这,也许就是中国开始“嫦娥奔月”的终极目的之所在。
19.文中提到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20.人类进行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试作简要概括。(5分)
21.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程途中解体……因此,作者发出了太空探索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的感叹。请结合你的经历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8题。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这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细雨,是彩虹,是陶醉,是浪漫,是鸟儿的歌唱,是草原的翠绿与辽阔,是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被你在婴儿时搁置起来的梦想的翅膀开始展开,开始跃跃欲飞。你要挣脱绳索,你要砸破牢笼,你要离开火焰山离开沼泽地离开这个让你虽生如死的地狱。你开始背叛和你一起长大的、你现在可以在下面乘凉的小树,你开始背叛给了你很多乐趣的大白狗,你开始背叛为你解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渴的水井,你开始背叛故乡的人——你一心想遗弃他们,只为走进远方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场景的,而不属于眼前巴掌之地。
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你终于走了,头也不回,就背一个小包,别的什么也没带。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都在远方,且已经在远方等着你了。
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
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
终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呆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再两年……你终于呆不住了,你终于想起了故乡,你终于发觉故乡离你太遥远,你身在故乡时,远方离你都没有这么遥远。你想靠近它,却早已无法靠近,梦中都很难抵达。
这时候,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牢笼,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你的沙滩你的海浪,你的清风你的明月,你的细雨你的彩虹,你的鸟儿的歌唱,你的草原的翠绿与辽阔,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你准备展开帮助你离开故乡的翅膀,准备在一夜之间——最好是眨眼之间——就飞回那个暖乎乎的地方。而这时,你突然发现翅膀不在了。你找遍了全身,还是没有。你摸摸自己的肩膀,摸摸自己的手臂,摸摸自己的手指和面孔,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你已经不再是原初的你。
你当然不知道翅膀是怎么离开你的,尤其是为什么离开你的。是呀,只因你一度沉醉于你已身在其中的远方而无暇照顾,翅膀在黯然神伤中回到了它起飞的地方。因为它只属于故乡。
故乡是诞生梦想之翅的地方,远方则是消解梦想之翅的地方。
梦想之翅不愿意被消解,就自己回去了。
你蹲在地上,你哭,你揩着眼角的泪水,谁也看不见。远方能让你尽情地流泪,却不会为你揩擦泪水。不像在故乡,那么多的目光看着你,那么多的手伸过来,你还没发现自己有泪,就已经有人为你擦干了。
你终于知道了故乡是什么味儿,也知道了远方是什么味儿。于是你开心地笑,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你安慰自己说,不幸福的人,是那些没有故乡的人或是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知道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除非他们也像你一样把故乡丢失。
此刻,你一下子发现,故乡的每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一个亲人,随便抱着故乡的一棵柳树,你都会毫不犹豫地叫上一声娘。甚至那曾经伤害过你和你曾经伤害过的姑娘,你也一下子想把她们紧紧拥抱,从此不想再放手。
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
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你想,你的脚就是翅膀,你愿意这样走回故乡,哪怕累死在返乡的路上,也值得。(选自2006年11期《散文》)
16、为什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17、作者前面说“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后面又说“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联系原文分析故乡“输”“赢”的原因。
18、离开故乡时“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回故乡时“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地图上的长城唐晓峰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居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个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 “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客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对北方边塞的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要插上长城的“小像”。可见长城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5)
12.属于“在地图上画长城已定型”的依据的是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B.1136年所刻的《华夷图》
C.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D.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1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两项是
A.翻检古代地图发现,中国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习惯源于宋代的《华夷图》。
B.《华夷图》与《禹迹图》虽同刻于1136年,但估计两者的来源并不相同。
C.在宋代的全国地图上大多有长城,可见在地图标画长城的做法定型于宋代。
D.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更具有重大意义。
E.自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消失。
F.长城不仅是一处人类遗迹和一种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14.长城对于宋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15.分点概述长城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东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