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通过实验发现,凡是在黑夜间翻耕的土壤中,仅有百分之二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而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这表明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③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下列选项与“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
|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第一次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④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
| B.主观唯心主义 |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 D.辩证唯物主义 |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请回答问题:材料表明
| 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
| 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是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的 |
| 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
|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 |
| 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
| 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