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碘酸钾,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 |
B.“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 |
C.香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吸烟有害健康 |
D.冬季使用融雪剂清雪,虽然能减少交通事故,但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的实验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
B.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
D.将品红加入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 —— 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
B.“墙内开花墙外香” ——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 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
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
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 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
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氨(NH3+HCl=NH4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
B.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相等 |
C.氯化铵微粒不运动 |
D.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 |
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由分子构成 |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C.酸溶液的pH小于7,所以柠檬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