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一届中国政府将致力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将改善民生,为民谋利,把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眼下炙手可热的目标。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能体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广州恒大夺得亚冠联赛冠军确实大快人心,不过,白岩松也提醒说:“恒大足球体现出人民币足球的成功,但中国足球是人民足球,来不得一点急功近利。”
D.中国传统戏曲《钟馗》在唱腔上气宇轩昂与低婉深沉并重,将人鬼两界及人物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成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那天在博览会上,一个西装革履,油光满面的中年人热情地迎上来跟我握手,还问我爱人是否还在原单位上班。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我根本就没结婚,哪来的爱人?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跟我打招呼
B.有人莫名其妙地问我不相干的问题
C.跟我说话的人肯定把我错当成了别人
D.跟我说话的是个无聊之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物证检验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它对工具痕迹、弹头、弹壳上痕迹的检验非常有用,对毛发、射击残留物和其他微细物证也极为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不仅能以极高的倍数提供物证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特点的放大图像,而且由于有很好的景深,还能提供清晰的三维图像。这些优点都是一般光学显微镜所不及的。此外,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分析仪联用还能对检材进行定性分析。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物证检验中有广泛的用途
B.扫描电子显微镜优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
C.扫描电子显微镜有很大适于物证检验的优点
D.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物证检验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仪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是鲁人系统叙述春和时期历史的著作。《春秋》原出于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孔子整理。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还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B.《春秋》的主要内容和成书原因
C.什么是春秋笔法
D.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的主要内容及孔子整理编写的目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到了夏、商、周三代后,逐渐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中国古代宗教中至上神的出现与世俗社会帝王的产生是相对应的。由于世俗社会中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及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因此天国中也随着出现了凌驾于众神之上的“天帝”、“上帝”。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在夏商周三代转换为对神的崇拜
B.人类对于天帝的崇拜是相应于人类社会阶级分化中帝王的出现的
C.宗教与阶级不可分离
D.对天帝的崇拜是比对自然神的崇拜更高级的层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自由主义只是“五四”多元格局中的一脉。作为自由主义的题中之义,平等、民主及科学等言论在“五四”时期蔚为大观。当时,《新青年》杂志就曾鲜明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并要求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全面救治中国。同时,陈独秀也激励人们推倒封建专制的压迫,实现个性解放。即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先生,也热情地赞颂“自由为人类生存之要求,无自由则无生存之价值”。
②尽管当时自由的价值观有着广泛的流布,但毕竟不是时代的主角。“五四”时期并不是自由主义的独唱,自由主义仍只是“五四”启蒙大合唱的一个声部。这一声部与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声音相混合。因此,与其说“五四”文学主流是 “奔涌着自由主义的文学大潮”,不如说是“带有一定自由主义色彩、民主主义色彩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更符合那个庞杂的年代的历史真相。在“五四”先驱们关于人道主义的纷繁表述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现代性路径,一种是人道主义的平民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一种是人道主义的个人主义(以周作人为代表),前者通向了激进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后者则与温和的自由主义理念一脉相承。关于这两大思潮在历史中的主次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同催生了“五四”运动。然而,在激进主义的话语那里, “历史真相”却发生了变化。
③“五四”重心从“民主、科学”到“反帝、反封建”的转移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众所周知,“民主”和“科学”作为“五四”的重要口号,昭示的是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于左翼激进主义来说,“民主与科学”这种自由主义思想成了亟待消解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将是更为政治化的“反帝、反封建”。这种转移将“五四”的意义重述为“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谈到:“‘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随着左翼激进思潮的政治统摄力,这一论述此后成为“五四”的基本论调。现在看来,这个论述重心的转移至少阉割了“五四”精神中极具活力的对民主的倡导。在1940年代的文学变革中,自由主义被“妖魔化”的历史趋势得到强化。这突出表现在胡适先生“‘五四’文艺复兴说”招致广泛质疑,也明显地体现为左派革命力量已占优势,并向最后的胜利前进的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南方大出击”中对自由知识分子的“一网打尽”。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已经进入了“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的时代,仍恪守文学的“民主”和“宽容”的自由主义作家,终究被“革命话语”清除了出去。
(节选自《“五四”的改写与重塑》,《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l期,有改动)
下列对“五四”思潮多元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平等、民主、科学等内容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五四”各类思潮中流布较为广泛的一种。
B.“五四”启蒙思潮纷繁庞杂,除了自由主义,还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C.“五四”文学虽带有较浓郁的自由主义色彩,但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的主流。
D.虽然自由主义不是“五四”时代的主角,但当时《新青年》杂志、陈独秀,乃至李大钊等,都对其推崇备至。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五四”运动是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B.在左翼激进主义看来,“民主”“科学”等口号带有自由主义色彩,因此重述“五四”历史时,有意将之消解。
C.左翼激进主义将政治化的“反帝、反封建”作为“五四”历史描述的基本论调。
D.“五四”重心被转移后,“五四”精神中极具活力的自由主义内涵被消除。

原文划线句中“变化”一词是指▲。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招致广泛质疑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