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L基因是蓝细菌拟核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为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构建该种生物缺失ch1 L基因的变异株细胞。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对此描述错误的是( )
A.ch1 L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
B.①②过程中使用限制酶的作用是将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打开 |
C.①②过程都要使用DNA聚合酶 |
D.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该变异株 |
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乙酰胆碱是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 B.自身免疫病、痉挛 |
C.过敏反应、肌无力 | D.过敏反应、痉挛 |
如图所示的是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 |
D.物质1都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 |
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 | B.生长激素和淀粉酶 |
C.催乳素和呼吸酶 |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