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无色的物质在酶Ⅰ、酶Ⅱ和酶Ⅲ的催化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即:无色物质―→X物质―→Y物质―→黑色素。已知编码酶I、酶Ⅱ和酶Ⅲ的基因分别为A、B、C,则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A.1/64 B.3/64 C.27/64 D.9/64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
| B.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能形成新种 |
|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基因 |
| D.经农药处理后种群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指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
| B.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疾病 |
| C.遗传病都遵循孟德尔定律 |
| D.单基因病是由染色体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 |
遗传咨询主要包括
①医生对咨询对象和有关家庭成员进行身体检查并详细了解家庭病史
②分析、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③推算后代患病风险率
④提出防治疾病的对策、方法和建议
| A.① |
| B.①② |
| C.①②③ |
| D.①②③④ |
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
| B.蜣螂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 |
| C.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 D.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已知细胞畸变率(%)=(畸变细胞数/细胞总数)×100%。下图示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及不同处理时间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诱发细胞发生畸变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或染色体畸变 |
| B.时间相同条件下,秋水仙素浓度与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呈正相关 |
| C.浓度相同条件下,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呈正相关 |
| D.若要提高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可采用浓度为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