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双选)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
|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
| 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
|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
下列说法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①若A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则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 ②若A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 ③若A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④若A表示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则B可以表示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
| B.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
| C.S点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的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
| D.S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 |
某人因感染而引起发烧,一般情况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烧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重要的机制 |
| B.在持续高烧期,病人丧失了体温调节能力 |
| C.因机体体温升高,不利于病毒和细菌生存 |
| D.由于体温升高,可能抑制了某些酶的活性 |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
(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
|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
|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
|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
|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
|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