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 实验组号 |
接种菌型 |
加入S型菌物质 |
培养皿长菌情况 |
| ① |
R |
蛋白质 |
R型 |
| ② |
R |
荚膜多糖 |
R型 |
| ③ |
R |
DNA |
R型、S型 |
| ④ |
R |
DNA(经DNA酶处理) |
R型 |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 A.①②③① | B.②①③② |
| C.③①②③ | D.②③①① |
已知某物种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如下图)()
下列与多倍体形成有关的是()
| A.染色体结构变异 |
| B.纺锤体的形成受阻 |
| C.个别染色体增加 |
|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
|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
| C.H2CO3、H2PO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
|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为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 ℃条件下融合,发现40min后,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
(1)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不严密,请对不严密之处作出补充:再次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并分成两组,然后,观察并记录的时间。
(2)实验预测及相应结论(在你纠正的基础上进行) (注:①②③④中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 实验预测内容项目 |
(一) |
(二) |
(三) |
| 40 ℃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 |
①40 min |
大于40 min |
③40 min |
| 10 ℃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 |
②40 min |
小于40 min |
④40 min |
| 相应结论 |
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增强 |
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减慢减弱 |
温度变化对细胞膜的流动性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