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⑴数字相机就像一台能够独立工作的小型电脑,它依靠电荷藕合器件(CCD)来记录图像信息,在CCD上有对光线十分敏感的单元阵列。进入照相机镜头的光线聚焦在CCD上,CCD就会把照射到各个单元的光线按亮度转换成电荷,这些电荷又被转换成数字形式,存储在数字照相机中,并可输入到电脑中作进一步的处理。
⑵数字相机主要分为三类:即拍型、35mm扫描型和摄影室用专业型。
⑶最初的数字相机就是即拍型35mm相机,它的主要用户是那些认为价格比质量更重要的人,如房地产代理、保险调查员,或其他将图贴入文件并用激光或喷墨打印机输出的文秘人员。这种数字相机也用于娱乐,如果你想给家里寄一张小孩的图片,这种相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⑷再高一个档次的就是35mm扫描型数字相机,它以传统的35mm相机机身为基础,使用同样的镜头。由于它的价格一下就跃至一万美元之上,所以只有摄影记者和拍外景的摄影师在工作紧张时才使用。
⑸最高水平的是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它需要提高光照度来将图像的摄取时间控制在几秒钟内,并通常直接与电脑相连。这种昂贵的器材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常为广告、大幅面印刷及商品分类目录的制作所采用,有时它拍的图像直接用于四色印刷。
⑹普通数字相机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低成本、方便、高速地获取图像。你不必买胶卷和等待冲洗,有液晶显示屏的数字相机还能即刻让你决定照片的取舍,不太理想的照片还可输入到电脑中进行编辑,因为追求图像获取的自动化,所以数字相机要比先进的胶片相机更宜于使用,但所有这些优点都需在你拥有了一台数字相机之后才能体会到。
1.引文六个自然段,请按要求归纳所写内容(每一点的归纳都不超过4个字。)。第⑴段介绍数字相机的___________;第⑵至⑸段介绍它的_________;末段介绍它的___________。全文是按________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2—5)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试用两个短语回答(都用“从……到……”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写序号,有几项写几项)
A.下定义 B.分类别 C.举例子 D.作比较 E.列数字 F.打比方
4.第⑶段中画浪线的内容如何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斤斤计较于价格而不重视质量的人。
B.注重价格便宜而不太注重质量的人。
C.买不起也不想买高价相机的人 。
D.注重价廉而物美的人。
5.根据引文内容,请你说出数字相机的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引文的理解,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不止一项) (   )
A.与传统的相机一样,数字相机也是记录图像的一种工具。
B.到此文问世为止,普通数字相机拍摄的图像尚不能与传统的35mm胶片相机的质量等同。
C.随着数字相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不久,胶卷将会被淘汰。
D.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
E.数字相机不仅有低成本、方便、高速获取图像的好处,而且获取的图像比胶片相机清晰。
F.数字相机能将记录到的图像信息直接存储在相机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巨人
魏念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诱惑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杀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选自《时文选粹》)
1。请用简洁语言概述高三学习阶段“心灵巨人”对“我”的作用。
2。“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一句中,“粮食和蔬菜”和“春暖花开”分别指什么?
答:“粮食和蔬菜”指       。“春暖花开” 指          
3.文中写“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在清苦阴冷的学习生活中享受阳光的照耀和温暖。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借自己人生几个阶段的经历,抒发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心灵巨人”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
D.正是因为“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的照耀,使自己冰冷的内心感到温暖,“心中昏睡的巨人”才得以苏醒。

E.文章借海子的诗,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要永远追求理想期待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晒月亮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庙,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大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癫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健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创造性癫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年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藉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开篇谈到唐人常建的诗和米芾的字有何用意?
文中说“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其中“偏偏”一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作者说这些话想表达怎样的看法。
第四段有八“看”,有人说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思巧而隐,为什么?
本文是写兴福寺的月亮,但最后一段却提到了新疆的月亮,那么这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大海的波涛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A.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大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欣赏的趣味
谢公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说新语.文学》
文艺欣赏实在是没有一定成规的。文艺鉴赏论一类著作,虽然可以说出许多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但它无法也无须为鉴赏规定什么固定的模式。谁想这么做,谁就是傻瓜。所以,我们也无须强制一切人定要观赏什么、定不能观赏什么人,更无须企图要人们从作品里接受一样的教育,得到共同的感受。同一作品对不同读者、甚至对同一读者的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正是文艺鉴赏的魅力所在。
谢安、谢玄(他的小字叫遏)这叔侄俩,论血统是近亲,论才干,谢玄是谢安这位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在子侄辈中最为器重的。但是两人的欣赏趣味却迥然不同。谢安喜欢同小辈一起谈天说地,这也是他教育、考察后代的一种办法。他问子弟们《毛诗》中何句最佳,按照诗教,恐怕也是借此考察他们的志向吧——诗言志嘛。
谢玄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最好。谢安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才是具高雅人深远的情致。我们很难对他们的不同评价作出裁断,文艺作品的欣赏本来就是极端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他同一个人的学养、才干、性格、气质都有极大的关系。谢玄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当着东晋强敌外窥,边境不宁,国家需要良将的时候,谢安不避亲,举荐谢玄镇御北方。谢玄也没有辜负叔叔对他的期望,淝水一战,彪炳史册。“昔我往矣”四句,出自小雅《采薇》,是描述“边防兵士出征思归,爱国恋家,矛盾苦闷的一篇杰作”(陈子展先生语)。如果谢家叔侄的这段对话,发生在谢玄出仕之前,那么由于他对军旅之事的关注,可能对于征夫的心境颇多感慨。但我感觉这翻对话应当发生在他镇守北方,经历几场严酷的战争之后。“趋驰十载,不辞鸣镝之险;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能体味这几句诗的深沉厚重。苏东坡没有这样的体验,所以尽管他从这两句诗中化出了“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样清丽的词章,比之原诗仍然显得过于轻飘。谢安的地位与生活经验和谢玄不同。他是东晋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担任过尚书仆射、中书监、司徒、征讨大都督等要职,人们以为他功比王导而文雅过之。以他的地位与抱负,他对诗经中那几句诗的欣赏,就不是没有因由了。“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加上后面“敬慎威仪,维民之则”,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有伟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随时宣告。谨慎于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是人民的模范、他们要效仿。”(陈子展先生译文)“诗言志”,本来就包含赋诗言志的内容。谢安所谓雅人深致,正是他的抱负与理想。
欣赏者的趣味,不能依赖评论家的导向,也不能依赖排行榜和发行量,更不能靠行政的命令来划一。懂得这一点,对于得奖不卖座、卖座不得奖;流行无雅致,雅致不流行一类现象,也就无须愤愤不平了。
1.翻译“昔往我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为谢玄称颂这两句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作者于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问采用了______ 论证方法。
3.文中引述了苏轼的诗,但认为比原诗轻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诗句你比较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天生我才必有用,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