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壶碎
李敬泽
(1)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2)话说,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3)忽然,当啷一声脆响,某先生吓得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4)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头,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继续看书。
(5)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6)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任教授,笑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7)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看着看着,他坐不住了。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8)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正随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半夜三更冷不丁电一下,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
(9)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10)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11)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者,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12)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13)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几十万。在空荡荡的书房里,他看着那堆钱,忽然想起,这些书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14)“骗子!”他喃喃骂了一句。
(15)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心里一动,扭头问:“这,是顾先生?”“是啊。”哦,这就是顾景舟。
(16)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17)竟无话可说了。请概括文章7—10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小说结尾宕开一笔对顾景舟进行描写,请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
答: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是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
B.第5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预示着某种转变。 |
C.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
D.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
E. 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失落。让人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灯塔看守人(节选)
【波兰】显克维支
长列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地从黑暗中翻滚出来,咆哮着一直扑奔到岛脚下,于是喷溅着泡沫的浪脊,在灯光中闪耀着红光,也看得清了。潮水愈涨愈高,淹没了沙礁。大洋的神秘堂堕堕,清晰地传来,愈加响朗,有时像大炮轰发,有时像森林呼啸,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有时又完全寂静。既而老人的耳朵里,听到了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终于海风大起,吹散了浓雾,但却带来了许多破碎的黑云,把月亮都遮没了。西风越吹越紧,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水花直舐着基墙。这是有一场风暴在远处开始发作了。昏黑而纷乱的海面上,有几点绿色的灯光正在船桅上闪烁。这些绿点儿正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摇不定。史卡汶思基走下塔顶,回到自己的卧室里。
风暴开始在咆哮了。在塔外,船里的人正在与夜、黑暗及浪涛相斗争;而塔内却是安逸与平静。便是风暴的吼声也不能侵入这坚厚的墙壁,只有单调划一的时钟滴答声,在诱使这个疲倦的老入颓然入梦。【注】《灯塔看守人》讲述的是一个波兰籍老兵史卡汶思基的故事。他年轻时当雇佣兵,得到过几个国家的勋章。退役后,在世界各地流浪一一在澳洲淘过金,在非洲挖过钻石,在美国经营过农场,在巴西与土著做过生意,还做过水手,当过渔师,开过雪茄烟厂。他刚毅正直、肯于吃苦,但命运仿佛时时都在和他作对,他从来没有成功过,没有赚到安度晚年的资本。他实在是太累了,需要找一个停泊的港湾。灯塔看守人这一差使,在别人看来,“差不多就等于一个囚犯”的工作,但却强烈地吸引了他。请概要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在这篇小说(节选部分)中,“场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二题
刘长春
找不到田野
①我的老家在浙东南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周围便是望不到边的田野。几十年来,我从小镇走出,走过田野,走过城市,走过世界上许多的地方。
②夏秋之交,我远涉重洋,到大洋彼岸的一个国家访问。失眠之夜,明月在天,照着失眠的我。望着明月,想着家乡。所以,一回来就急切地挈妇将雏踏上回故乡的路。行李甫落,与上初三的孩子说:走,去看田野。”
③出门往东过几个铺面折北就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上可以望见老家后门。记得过桥就有两株古樟,它们经历过多少世纪的风霜雨雪,我不知道,但我记得,儿时是须得三人牵手才能合围树干的。古樟苍劲挺直,枝桠勃发着生命的灿烂,精力旺盛地向天空四周伸展,覆盖人家,覆盖小河……那记录过春雨夏阳秋霜冬雪与鸟鸣虫唱水韵桥情的两株古樟呢?
④记得,过小桥往北直行走出镇子就可以望见田野,沿河间于田土中有十来口河塘,塘中养鱼、种莲、植菱,岸边散落开桃李梨杏。阳春三月,这河塘,这田野,油菜花豌豆花、蓝草籽花紫云英花、桃花李花梨花杏花……穿行在这花的海洋,快活美丽了多少个年少的日子。入夏,娇媚了河塘,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蛙鼓虫鸣,一阵喧闹厂一阵沉寂。秋天,放一只澡盆于塘中,人坐其间,以手当桨,晃悠悠,采红菱……那是一幅幅四时交替的乡情风俗画啊。
⑤可是,情依旧而景全非。河塘不见了,桃李梨杏不见了,竹篱茅舍不见了……中式西式不中不西式的楼盘和闲置撂荒的土地,延伸到了视野尽头。
⑥一路上,我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着小镇的过去,一一一过去的河塘,过去的田野,过去的物产,过去的风情……
⑦当孩子一声“田野呢”让我从温馨的怀旧中走出,我茫煞若失地对孩子说:
⑧我找不到原来的田野了,找不到了!
那条小河
①老家屋后有一条小河。
②河水从大山深处流来,像一条飘带似的由西往东从镇中蜿蜒而过。小河两侧十里长街,临河而居十万人家。沿河一色二三层的木结构楼房,参差错落,平平仄仄。河上横卧着许多石拱桥,桥上黄发垂髫、蓝衫红袄,都一律倒映在河中。河岸点缀着桃红柳绿,河中流动着灯影桨声,水面飘荡着清月明霞……读了一点书后,觉得这小桥流水,就成了唐诗宋词。
③长街上十万人家吃的用的都是小河的水。晨雾中洗菜,灯影里捣衣,黄昏时游泳,一河欢笑一河歌,也都是别样的风情画呢。
④天刚启明,家家根据梆子铁绰的不同声响,将泔水和便溺提出去交给专门收拾的人,一车车拉向郊外拉向田野。同用一河水的十万人家小心呵护着小河,小河以其自净能力回报十万人家。
⑤年年冬天枯水季节,镇上为头的一组织,每家每户或出钱或出力,十万人家疏浚河床,来年春天、河又是莹莹亮亮,一天天漫上一级级石阶,招呼十万人家。
⑥小河,就这样清洌洌地流过了多少世纪。
⑦离家二十年,当我回到小河边,我的眼,涩了。小河窄了,浅了。才是仲秋,小河也干瘪着身子,不再丰满。我的街坊乡邻啊,如何就不再呵护小河了呢?T水道的污水向小河排放,烂菜残羹向小河倾倒,废物破瓶向小河抛掷,小河发黑了,变臭了。
⑧我的梦魂萦绕的小河呢?我的可以照出石拱桥弧线,可以照出乌篷船倒影,可以照出浣衣女娇容的小河呢?我的一河欢笑一河歌、十里小河十里画的小河呢?
⑨……
⑩生活一天天走向未来,也就一天天走向历史?
(选自《名家雅谈》丛书,有删改)简要阐述两处标点符号在文中的表现作用。
(1)《找不到田野》文末“找不到了”后面所带的感叹号。
(2)《那条小河》第⑨自然段的省略号。《找不到田野》写田野,为何第③自然段却写古樟,有何表达意图?
《那条小河》第②自然段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请选三例作简要赏析。
探究作者在《故乡二题》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
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的变革时期。这时,不但神话叙事(宇宙由神创造、由神统治,世上的一切鞫神或由神的介入而产生)无法令人相信,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宇宙产生于某一物质,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分合产生了万事万物)也无法令人相信。
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一
字宙究竟是怎样的?一事一物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由什么所决定的?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来到世上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在一无所如的困惑中产生出来,带着这些“问’’,苏格拉底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但苏格拉底不是像自然哲学家那样去回答上面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字宙的本质是火等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恩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斯多德,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本质性的理式是标准,形式逻辑是方法,世界的一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视、理性的反思、逻辑的证明,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间”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垣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节选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西方哲学史家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
B.古希腊时期的神话叙事和哲学叙事的一大区别是二者对宇宙产生的回答根本不同。 |
C.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
D.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大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其表达目的是为了体现作为人类智者的苏格拉底酌谦虚质朴的品质,这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B.对于“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等问题,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
C.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
D.苏格拉底带着在一无所知的困惑中产生出来的诸如“宇宙究竟是怎样的”等问题,探究事物起源、人存于世的意义,由此出发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
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为什么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的回答,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因为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表明了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变革时期,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的时代背景下,人感觉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于是欲有所知的愿望变得强烈,进而①等问题,苏格拉底要求②,这一路线影响到 ③,由苏格拉底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而西方文化的特质,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在于④。所以说,“这是一句最具有西方特质的名言”。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跨栏高手
[马来西亚]张依苹
小时候随母亲上街,母子俩总会比同时出门的邻居早到菜市场。我们从不顺着大路走,更不爱用斑马线和天桥。母亲最是会打算。
“喏,从这边到那边,至少得走一分钟。阿弟呀!你手脚灵巧,从栏杆爬过去得了!”她自己也应声跨了过去。母亲每天总忙得漏吃一二顿饭,也就比一般中年妇女轻盈,加上“训练有素”,手一撑,跳过及腰的围栏,根本易如等闲。孩子们渐渐长大,父亲的生意开始赚得多,家里生活水准大大提高,也就买起汽车来。母亲不再走路上街,当然也没再表演“跨栏”。我念小学,一直到初中,年幼时过马路的习惯还保留着。就在中四那年,同学广生被车撞得脚骨碎裂,听说是从街上的围栏跳下来时给货车碰到。结果,锯了一边脚,每天倚着拐杖。自此,我对“跨栏”敬而远之。近年,自己加入有车阶级行列,不知不觉对街上的“爬栏”、“跨栏”高手起了恶感。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忽地窜出一个人影,来个紧急煞车,不禁憋了一肚子气,不停下来么,难不成搞出第二个广生来!街上永远不乏此道中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略笨重的中年人,初出茅庐的儿童,老当益壮的老年人,围栏周遭一直都是热闹的。母亲已届不惑之数,身子日形瘦小,简直皮肉见骨,精神更是一年比一年差,医生说,必须做些轻便的运动。那天,带母亲上街散步,她见到围栏对面一间药铺,嘴里念着:“阿弟,我去前面买些参。”
说罢手已扶住栏杆。我忙阻止:“阿妈,走那边吧!”到底人老了,没能翻过去,我倒松了一口气。不经意地眼光飘到远处的围栏。一个残废者正靠着围栏休息,然后缓缓把拐杖放到另一面栏,吃力地压着围栏的横柱,把身体一弹,过去了,重新拿起拐杖,支在腋下,一跛一跛地横过马路。我转回头,母亲正小心地钻过围栏的空隙。啊!清瘦了的母亲竟能穿过半尺宽的栏格。何时,方才越栏的跛子已走至我们旁边。我下意识地看他一下,他的眼睛居然也盯着我。我不由得多看他一眼,脑海忽地闪出一个名字……“广生!”谈谈本文是如何描写“母亲”这个形象的。
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旨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乌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率如下。
“啾啾!还不起?快起来!快起来!我说快起来!”忽然天上传来的美乐,SO,MI,RE,DO-SO,SO,MI,RE,DO……TR……TR,TR时哉!时哉……TR,可不是吗?……时哉!时哉!……不起,不起,还不起?SO,Ml,RE,DO-SO,SO,MI,RE,DO…… ……莫踌躇!别糊涂,莫要踌躇……TR……时哉,时哉,时哉!可不是吗?时哉!时哉!时哉!还不起,还不起?臊!臊!害臊!SO,MI,RE,DO-SO,SO,MI,RE,DO,(静默半分钟)……啾!……啾!啾,莫糊涂,莫踌躇……时哉!时哉!时哉!……”文章第一段提到的日月潭有什么特点,写其有何作用?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2)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
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文章加以分析。
文章中开篇对于“泄汗”“领带”的描写,被人认为是“走题”之笔。你有何理解?请简要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