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生想撰写一篇关于“布衣参事”(政府聘请老百姓作为参事来参政、议政)制度设计必要性的小论文,他最适宜借用的古语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D.树大不愁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斜 |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
苟子日:“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启示人们
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 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规律 |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 D.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的前提 |
.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去讨吧。”欧布里德的言论
A.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 B.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苟子、王夫之、朱熹等先哲大师们,长期都在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等方面“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其实他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 |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 D.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
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三分文学,七分生活”,作家的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和物质相互依赖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