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有关“西安事变”的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资料,其中错误的是
A.时间:1936年12月12日 |
B.发起人:张学良、杨虎城 |
C.目的:要求汪精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
D.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
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
B.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革故鼎新 | B.一言九鼎 |
C.三足鼎立 | D.问鼎中原 |
《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 B.世界新格局形成 |
C.区域集团化发展 | D.多极化趋势出现 |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下图中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
A.发展速度放慢,出现严重经济危机 | B.经济开始复苏,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
C.经济实力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 D.科技飞速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他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和平”。这场“特殊的战争”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 B.美苏“冷战” | C.朝鲜战争 | D.中东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