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以下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金属内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金属 |
B.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需要做的最小功,但只要照射时间足够长,光电效应也能发生 |
C.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
D.由于不同金属的逸出功是不相同的,因此使不同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的最低频率也不相同 |
如图所示,从A点由静止释放一弹性小球,一段时间后与固定斜面上B点发生碰撞,碰后小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为水平方向,又经过相同的时间落于地面上C点,已知地面上D点位于B点正下方,B、D间的距离为h,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间的距离为 B.A、B两点间的距离为
C.C、D两点间的距离为 D.C、D两点间的距离为
如图所示,A、B、C三球质量均为m,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斜面顶端、另一端与A球相连,A、B间固定一个轻杆,B、C间由一轻质细线连接。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地面上,弹簧、轻杆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初始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细线被烧断的瞬间,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球的受力情况未变,加速度为零
B.C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2
C.A、B之间杆的拉力大小为
D.A、B两个小球的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上,大小均为
如图所示,AB、AC两光滑细杆组成的直角支架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杆AB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两细杆上分别套有带孔的小球a、b,在细线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细线恰好水平。某时刻剪断细线,在两球下滑到细杆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a、b下滑到细杆底端时速度相同
B.小球a、b的重力相等
C.小球a下滑的时间大于小球b下滑的时间
D.小球a受到的斜面弹力大于小球b受到的斜面弹力
如图,在楔形木块的斜面与竖直墙之间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球,楔形木块置于水平粗糙地面上,斜面倾角为θ,球的半径为R。现对球再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压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O。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
A.竖直墙对铁球的作用力始终大于水平外力F |
B.斜面对铁球的作用力缓慢增大 |
C.斜面对地面的摩擦力保持不变 |
D.地面对楔形木块的支持力缓慢增大 |
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像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A.物体的质量 | B.斜面的倾角 |
C.斜面的长度 | D.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