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 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 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 继续做匀速运动. 他设计的装置如图 (a)所示. 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 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 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测得打点的纸带如图(b)所示, 并测得各计数点的间距(已标在图上). A为运动的起点, 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碰撞前的速度, 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kg, 小车B的质量m2=0.2kg, 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 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上图所示的是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纸带,交流电周期为 T=0.02 s,每5 个点取一个记数点,测量得 S1=3.01 cm,S2=6.51 cm,S3=10.5 cm,S4=14.99 cm,S5=20.01 cm,S6=25.50 cm,
(1)打点计时器是力学中常用的________仪器。
(2)在S1到S6六个数据中,记录有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用数据前的符号表示)
(3)利用以上数据可求得B 点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 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

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已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摆角小于5°;在测量单摆的周期时,从单摆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且记数为1,到第n次经过最低点所用的时间内为t;在测量单摆的摆长时,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悬挂后的摆线长(从悬点到摆球的最上端)为L,再用螺旋测微器测得摆球的直径为d。
(1)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为.
(2)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总是偏大,其原因可能是下述原因中的.

A.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增长了
B.把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 + 1)次摆动的时间
C.以摆线长作为摆长来计算
D.以摆线长与摆球的直径之和作为摆长来计算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等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试回答:
①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若甲同学在测量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时测量方法和数据如图(a)所示,乙同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如图(b)所示(单位:cm),从减小实验误差考虑,你认为同学的方法更科学;

②根据所选纸带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下计数点“0”至计数点“2”这段时间内小车的平均速度v1 =m/s,打下计数点“4”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4 =m/s;
③小车的加速度为a =m/s2.

①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应是电源(选“直流”或“交流”),使用我国民用电时,每隔s时间打一次点.
②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注意

A.纸带从墨粉纸上方穿过限位孔
B.纸带从墨粉纸下方穿过限位孔
C.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D.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点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