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选择了冰和蜡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其具体的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冰的温度/℃ |
-4 |
-2 |
0 |
0 |
0 |
1 |
2 |
3 |
… |
状态 |
固态 |
固态 |
固、液 |
固、液 |
固、液 |
液态 |
液态 |
液态 |
… |
蜡的温度/℃ |
35 |
40 |
45 |
50 |
54 |
58 |
61 |
64 |
… |
状态 |
固态 |
固态 |
固态 |
粘稠 |
变稀 |
液态 |
液态 |
液态 |
… |
(1)在冰和蜡这两种研究对象中,属于晶体的物质是__________;
(2)本实验中晶体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
如图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凸透镜,小莉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3)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4)小明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_。
A.乙甲 | B.丙甲 | C.乙丁 | D.丙丁 |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明把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挡住,不让光线通过它,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看到A的像属于现象,看到B蜡烛属于现象。
(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关系。
(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
(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学校每年12月份为“感恩教育活动月”,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为爸爸、妈妈剪指甲,小明在家给妈妈剪指甲时想到了一个问题:人的指甲是从哪一部位长长的呢?小明作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指甲可能是从前端长长的。
猜想二:指甲可能是从根部长长的。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小明犯难了,忽然小明看到了妈妈指甲上图的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能保留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一下子有了主意。请你替小明完成设计方案.
(1)你的方法(可结合图加以说明):
。
(2)如果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猜想一正确,如果如果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猜想二正确。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有关.
(2)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
实验序号 |
材料 |
原长/m |
温度升高/℃ |
伸长量/mm |
1 |
铜 |
1 |
10 |
0.19 |
2 |
铜 |
2 |
10 |
0.38 |
3 |
铜 |
1 |
30 |
0.57 |
4 |
铝 |
1 |
30 |
0.69 |
5 |
铝 |
2 |
10 |
0.46 |
6 |
2 |
![]() ![]() ![]() |
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应准备的两件测量仪器是和.
(2)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为了继续验证(2)中的结论,请在表格中空格里填上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