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70年前后,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接见了来自日本与中国的两批使节。他看到的景象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求政治原理,谋求回国作根奉之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只问某厂的船炮造的如何、价值如何。”因此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
材料二: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詹的德国来作持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外交部长王毅
材料三:中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提及日本制造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民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外务省29日已就此向中方提出抗议。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南京大屠杀表示:“不否认旧日本军在南京进行的杀伤及掠夺行为+但关于死难者人数存在各种意见,日本政府来予断定。”
——环球网报道
(1)材料一中中日两国派人到德国学习,是因为两国都在进行着关乎本国命运的改革,
两国的改革性质有何不同?
(2)俾斯麦的预言在材料二中提到的哪一年应验?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
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一,那时德国因经济突飞猛进而受到亚洲国家热捧,这与什么事件有关?该事件与1914年的人类浩劫有何内在联系?
(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中日关系怎样才能走出僵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请你说说唐朝馈赠给我们今天最大的礼物是
| A.诗 | B.三省六部制 | C.行省 | D.筒车 |
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张公子、李公子、书童旁白:张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张二,去京城赶考。……”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 A.秦朝 | B.西汉 | C.隋朝 | D.唐朝 |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最早出现于
| A.隋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小明为深入了解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下列可以为他提供最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06年5月25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 A.涿郡 | B.洛阳 | C.余杭 | D.临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