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节选)  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巢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④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跟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许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记一八三0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带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2)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第二段引用陶渊明的诗,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
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都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请简单谈谈本文形和神的关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用类文本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9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S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007年第九期)
19.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
⒛.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21.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

文学类文本
告别梦境
冯骥才
我在读过的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发现一个荒唐的公式,这些大人物早在童年就心怀伟大抱负的梦,此后历经磨难,苦力奋争,终成大器。
倘若如是,这些人物真非内骨凡胎了?一般的人想想自己的童年,大都浑沌工片,毫无鸿鹄之心,如此岂不都要自悲自弃?
其实,这都是些蹩脚的传记作家,为了树立他们笔下名人的高大形象,所做的虚伪铺垫。任何一个未入社会、未经世事的人,童年时代的想法都是虚无缥缈和幼稚可笑的。
拿自己来说,我姥姥喜欢吃鸡皮,我童年时就发誓将来要做飞行员,长大后驾飞机到最远的地方给姥姥买最好的鸡皮吃。当时发誓的神气庄严不已,实际上最好的鸡皮可能就在街口的食品商场里。再比如,我一次用螺丝刀拧了拧一只坏表的后盖,碰巧那只停了许久的表走起来,父亲说我将来能做一名出色的机械师,我当真了,自信不疑,这却招致我一连把家里两个闹钟都拆毁了……
在那一切全由兴趣的年龄里,我最喜爱的莫过于小人书,收藏最多时达五百余种:许多连环画家都被我崇拜之极,例如,颜梅华、赵宏本、笔如花和张令涛等等。崇拜过分便会模仿,我便自编自给起小人书来。大小也裁成64开,用线整整齐齐——其实是歪歪扭扭——订成一本本、封面画成彩色,还写上“冯骥才绘”,煞有介事地自己出版。现在如果还保留那些自制的小人书,拿来一看,准会捧腹大笑。
想做一位很棒的连环画家,倒是我童年一个挺具体又挺悠长的梦,但不知何时这个梦竟被我毫无觉察地丢掉了。到了少年和青年,又有过许多梦,想过做篮球团手、绘画大师、中国的普希全,为此我还写过一本本诗集,也是精心抄集成册,现在想起来也都要暗自发笑了。
这些梦真是可笑又可笑。
回顾昔时,儿时的梦叫人迷恋,是因为在那扑朔迷离中包含着一份稚子的纯真和傻气,包含着属于自已的过往不复的一任自然的经历,有如包含在种子里一团绿色的希望与缤纷的遐想。但人生这些梦大都终难实现,生存环境和社会现实只给可行的想法开绿灯。
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些梦的消失与破灭而唏嘘感叹过,日为生活中有更博大的内在的东西吸引着我。
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用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为之奋斗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战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夜深人静,把昨日梦想和今日理想放在一起体味,我听到了一曲深广而醉人的人生交响乐。有如天上的浮云汇成雷雨交加的浩荡天空,又如碧澈的江流涌入汹涌的大海。这才是享受。
16.作者在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公式”?为什么说它是“荒唐的”?请简要回答。
17.作者在第5、6段中具体地回忆了自己想做连环画家的梦,请概括这个梦的特点并说明其依据。
18.综观全文,作者重在谈自己对“梦想”和“理想”的感悟,这对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启示?(至少谈两点)

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3题。
中国游客海外形象调查

  华裔导游王先生在华盛顿的一个华人旅行社任职,干这行已有十多年,接待了很多中国来的旅游团。他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表现是好的,但确有一些人的行为举止非常不妥,最常犯的两大“毛病”,一是到处拍照,二是大声喧哗。
  美国是个非常注重私人权益的国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门上写着“私人财产,不许进入”的字样。一些不明情况的中国游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进入观赏,还四处拍照,这当然会遭到房子主人的严厉警告。即便在公开场所,中国游客也应注意哪些设施可以拍摄和录像,哪些不可以,否则可能陷入麻烦。《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位来自尼泊尔的游客为家人拍摄关于纽约的录像时,无意中把联邦调查局的一个办公室拍了进去,结果他当即被美国安全人员拘捕并被关押了3个月。
  一些中国游客在旅游场所以及飞机、车厢、酒店和电梯等场所大声喧哗、高声说笑的行为,显得很刺眼。王先生说,有一次,他带领中国游客参观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墓也位于其中。公墓管理机构要求游客保持安静,以表示向已故者的尊敬。但有两名中国游客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路高声说笑。王先生不得不赶紧过去提醒他们要小声说话,以免引起他人不满。
  王先生认为,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固然是陋习,但更多的是出于无知。如美国公共场所的自动传输带扶手电梯,一般是站着不走动的在右边,左边则保持畅通,以便他人走动快速通过,但很多中国游客不知道这一点,喜欢并排站立,堵住通道,这在美国人看来很没有教养。

  说起中国游客在国外不受“待见”的地方,似乎许多人都能举出一大堆: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爱护宾馆里的公共设施,甚至自助餐时间夹带食品出餐厅等等。
法国文华旅行社副总经理李晓彤女士在谈到这些情况时却认为,中国游客确实存在一些素质问题,但不是普遍现象。总的来看,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近十年来,到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组成、旅游方式以及举止态度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出境游兴起才十多年,中国旅游市场远没有国外成熟。中国人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一时难以改变。在欧洲的各种旅游项目中,“荷比卢德法五国四日游”是一条常年开设、很受欢迎的旅行线路,报团走这条线路的游客很多。就在这条线路上的一些旅馆中,早餐时间会专门划定一个区域,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用餐区”。这些字确实让中国人不舒服。可中国游客吃饭时说话声音总是很大,影响到同时进餐的其他顾客。这其实是生活习惯差异的一种表现,中国人一边吃饭一边和同伴旁若无人地聊天在中国司空见惯,但对于习惯了安静吃饭的西方人来说,就无法接受。
  至于将自助餐食品带出餐厅的情况,李女士说,现在已经很少发生这种情况。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中国游客不在乎买几块面包、几个水果的钱,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更希望能够品尝到旅游地地道的餐饮。不过,随地吐痰确实是一部分中国游客存在的陋习。如果在国外随地吐痰,肯定会招致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这种无言的批评让一些中国人脸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象,还需要中国游客整体质量的提升。

  马来西亚华人旅游公会会长蔡伍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最早向中国大陆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马来西亚并没有觉得中国游客有“另类”行为。部分中国游客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总的来看,中国游客在当地并没有造成“文化震荡”。马来西亚的华文和英文报纸也很少报道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举止等。事实上,马政府官员和旅游界还不断通过媒体,频频向中国游客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此感受独特的多元文化和缤纷的热带风情。
  在马来西亚,记者也很少看到专门用中文提醒游客注意文明礼仪的牌子。但也有少数出租车里有类似“不要乱扔垃圾”字样的中文提示语。
  不过,蔡伍也指出,有的中国游客身着睡衣、短裤和大背心在星级酒店大厅里走来走去,这不太符合当地礼仪。从四季分明的中国来到终年一夏的马来西亚,难免会觉得热。但是马来西亚公共场所的冷气开得很足,室内外温差很大,如果游客在酒店内穿着“短打扮”常常会感冒。这不仅是礼貌,也关系到游客的健康。
——摘自2006年10月08日《国际先驱导报》
19.请依据选文内容尝试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新闻小标题。
答:
20.说说选文是选定哪几个地点展开调查的,并依据选文内容尝试归结调查结论。
答:
21.(1)针对本次新闻调查,有人认为选文只是随便选择了三个地方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结论不能令人信服。(2)针对国人出境游的不文明行为,有人认为这只是极少数人所为,并不代表国人的整体素质,因此无需大惊小怪。你是否赞同以上两种观点?联系现实,试分点论述。
答: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3题。
大美之美
阿 敏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28日 第15版 , 编者有改动)
16.请以山峰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4分)
答:
17.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请分点概括。
答:
18.从审美的角度看,文章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的?请分点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诺贝尔——和平之友
埃里克·伯根格伦
关于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和他的和平奖金的文献表明,他对为了和平目的而发明的炸药也会被用作战争的武器这一点,曾经表示过忧虑;但是,他既没有良心上的责备,也对通过维护和平的努力能够制止这种朝着错误方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对黄色炸药作为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杰出的助手这种正当的主张,在内心里深信不疑。特别是在一八八七年发明了混合无烟炸药之后,他曾多次宣布说,如果能将炸药在技术上完善到一种可怕的破坏程度的话,那么它就会成为遏制战争的东西。他争辩说,只要知道还有这种可怕的炸药存在,就将制止人类使用它们作为战争的武器,从而也就促进了和平。通过早在一八七六年表达的这一具有远见的思想,他像通常一样,远远站在他的时代前面。
因为在童年长期身体多病,他被迫成为一个习惯于用脑子警觉观察事物但却并不活泼的孩子;甚至在他的童年时代,这种情况就使他养成了沉思的倾向。他越来越相信,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最好是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同别人进行争吵,对他来说是件格格不入的事。他在一八八三年曾写道:“我避免争吵,就像躲避瘟疫那样,即使对那些给我充分理由与之吵架的人,也是这样。”因此,他憎恶国家之间的战争,认为这种战争在通常情况下,不过是个人之间的争权斗殴被扩大为集体的舞台表演罢了。他的信件对于他的这种态度,提供了很多证明。
他在给比利时的一位和平倡导者的信中写道:“我越来越多地变成一个哲学家了。……我听到的炮声越多,看到的流血、合法的掠夺与得到许可的报复越多,我的这种梦想也就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和强烈难忘起来。”他在一八八六年一月给一位英国朋友的信中写道,他对于“在这个爆炸性的世界上能够看到开放得像玫瑰花那样鲜红的和平之花,抱着越来越真诚的希望”。
一八九一和一八九二是重要的两年,因为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手段的思想,在那时已经成熟到他觉得能向私人朋友以及几位和平运动的代表来阐述它的程度。虽然他的这些思想是高尚与理想主义的,但却构成了一种摆脱幻想的观点,诺贝尔是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出现在这方面的;这些观点也许正是和平奖金思想的核心。
诺贝尔关于争取和平的办法的观点,也许会被看成是奇怪的,但是,人们必须记住由他的职业造成的那种奇妙的中间立场。在这位发明家所从事的炸药和混合无烟炸药的职业背后,始终有着一种真诚的愿望,战争将像过去那样,由战争本身来加以遏制。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给伯莎·冯苏特纳的信中能够写出他那句著名的、也许是举世皆知的警句:“我的那些工厂,可能在你的和平大会之前,就会让战争消亡。因为,在两支军队彼此能在一秒钟之内相互消灭掉的那一天,一切文明国家肯定会在战争面前退缩回去,并将裁减它们的军队。”
他对和平的热烈兴趣一直怀抱到那么久,并且按照他自己的思想方法加以塑造,一直发展到一八九五年在遗嘱里所表达的最后形式;这种和平热情,一直陪伴着这位理想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直到他的生命结束的时候。
(选自《诺贝尔传》,有删改)
19.简要概述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的手段的观点。
20.文中多处引用诺贝尔的信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文中说,诺贝尔相信“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最好是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但又“对通过维护和平的努力能够制止这种朝着错误方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希望”。你对此有何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