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执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的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很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
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说理要透,逢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千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件痛苦的事。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
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使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 |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 |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3分)
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
张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从短篇小说里分支出来的小小说,在这30年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逐渐崛起,无论是读者群、作家群、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还是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都堪称为当代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
面对小小说的繁荣态势,小小说理论批评也取得一定收获,在艺术特征、作家研究等方面发表了近千篇论文,出版了50多本理论批评专著。一大批作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参与,更使小小说的理论得以深化:一是小小说创作理论从单纯研究创作技法上升到研究创作规律,理论研究视野获得扩大;二是一批作家既创作小小说又研究小小说,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三是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地域性研究领域获得突破。
当然理论研究中也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一是多借用短篇小说和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及理论范畴来研究小小说,未能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论话语。二是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提示和归纳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是就理论论理论,显得玄而又玄。四是与纯理论研究相比,小小说的批评环节较为薄弱,还有待发展的无限空间。
当然,我们在谈这30年的小小说的同时,不能不谈小小说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那就是日益兴起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深刻渗透性,其影响之下的小小说也呈现众多特征:名称多姿、题材广泛、读者与日俱增、发表园地多样、创作呈现市场、发行策划产业化、小说内容趣味化、抒写日常化、文本语言富有特色、艺术手法特别丰富、 “结尾的艺术” 的个性化等等。可喜的是,当代小小说与小说的伟大精神是一脉相传的,所表现出来的关注民生、树立品格和张扬崇高的精神追求,正成为小小说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命。王蒙说过,小小说以建设性的姿态回应了市场对文学提出的挑战——为和谐社会里文学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种参考。
如果对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下几个将是重点和难点:一是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的总体把握,以及作家、作品、思潮等的研究;二是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整体生存状态,以及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如何张扬;三是大众文化背景下小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受其影响所呈现的特点;四是从小小说的独立发展姿态如何给其他文学种类以借鉴的角度,探讨时代文学繁荣的某些规律。当然,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国内外没有小小说史研究先例的前提下,既
要对当代发展脉络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又要不流于表面和程序,做到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这颇有难度和挑战性。
深入研究中国小小说史的意义在于,一是填补国内小小说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20世纪小小说史的构建与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二是有利于发挥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小小说发展;三是将此时期小小说置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改变纯粹从艺术角度进行小小说研究的思路,为小小说研究的繁荣,甚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参考;四是对包括大陆、港澳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女性作家等在内的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对国内单人单篇研究是一种补充,具有系统性。
(选自200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下列选
项中,对当代小小说理论研究状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小小说的理论研究视野逐步扩大,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 |
B.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探讨。 |
C.既创作又研究小小说的作家的增多,使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进一步扩大。 |
D.小小说的批评环节的薄弱,就理论论理论,所以未能形成小小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话语。 |
不属于“今后中国当代小小说研究重点和难点”的一项是()
A.总体把握并从作家、作品、思潮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进行研究。 |
B.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的张扬。 |
C.小小说受大众文化影响所呈现的特点。 |
D.对当代小小说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深刻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小说的读者群、作家群、作品数量与质量、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在当代文学中都是最突出的。 |
B.小小说理论批评取得一定收获,表现在其理论研究成果远远大于理论研究的不足。 |
C.具有消费特性的大众文化为改革开放30年来小小说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发展背景。 |
D.对小小说研究的程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小小说的发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
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
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粲。
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需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拓宽。
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微笑吧!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根新草;微笑吧!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第⑤段“世事的云烟”指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
“世事的云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⑤-⑨段中,作者联系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谈到了“微笑”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短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应该用微笑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开始,第四层写微笑将带来幸福,试归纳第二和第三层的意思,并小结主题。
第二层:
第三层:
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澜:多亏老爸不帮忙
王 磊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起初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一次次的劳碌奔波,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碰壁,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
一天晚上,在外奔波了一天的杨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一进家门压在心里的委屈就猛地涌了上来。一向要强的她从来没有向父母要求过什么,可这次她却暗暗地埋怨起了父母。身边很多熟人都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工作,可自己却要独自一人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杨澜越想越不是滋味。
吃晚饭时,犹豫了很久的杨澜还是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你有那么多朋友,能不能帮我托托关系找份工作?”可是,让杨澜没想到的是,一向把自己视作掌上明珠的父亲却一口拒绝了她。看到父亲这么干脆的拒绝,再想起这些日子奔波的委屈,杨澜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然而父亲却没有安慰她,反而很严肃地问她:“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是不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是不是已经成年了?”这一连串的质问把杨澜问住了,沉默半晌,她才轻轻点了点头。“孩子,我和你母亲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父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杨澜的心几乎要碎了。那天晚上,杨澜彻夜未眠,她无法理解父亲的决定,但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杨澜越想越委屈,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哭完后,杨澜坚定地告诉自己:从今以后,再没有人给自己任何帮助了,要想生存,就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因为没有了任何依靠,杨澜每天都全力以赴地为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努力。渐渐地,她从多次的碰壁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智慧,她本人也迅速成熟起来。终于,杨澜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半年后,她又幸运地加盟央视《正大综艺》,开始了人生的腾飞。
这段曲折的经历,让杨澜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你生活,要想成功,就不要奢望有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打拼!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杨澜在工作中非常卖力,很快就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
如今,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的杨澜,在谈起这段往事时,曾微笑着说道:“如果当年父亲帮我找了工作,那么现在的我很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小职员而已。多亏了爸爸没帮我,我才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闯了过来,从而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有所依靠的时候,即使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可只要能勉强过得下去,那么也就得过且过了;而你一旦失去了依靠,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了。这个过程虽然苦涩艰辛,却能让你拥有全新的眼界和智慧。不要以为躲在可以依靠的港湾里就是幸福,要知道这样的幸福只会让你慢慢丧失斗志,所以,要想活出自己的精彩,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世界上什么都不能依靠一辈子,除了你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
(选自《中学时代》2009年第11期)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杨澜的心被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深深地刺伤,因此导致刚开始时在求职路上多次碰壁。 |
B.从求职遇挫后对父母的“暗暗埋怨”、要求帮助遭拒后的“鼻子一酸”中可以看出,杨澜当初并不理解父母在找工作上的“不帮忙”。 |
C.文章通过神态、语言等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介绍,表现了“父亲”期望已经大学毕业的杨澜能自己承担起成年人责任的坚定决心。 |
D.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时,当杨澜回忆起过去曲折的求职经历,她用“微笑”表达了对父亲当初在找工作上“不帮忙”的理解和感激。 |
E.文章通过从刚毕业时的求职无门到最终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的境遇变化,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不气馁、能自立、敢打拼的杨澜形象。“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请简要概括杨澜能够“始终充满自信”的原因。
有人说,如果杨澜在大学刚毕业时就得到她父亲的帮助,也许她就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爸爸不帮忙”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
张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从短篇小说里分支出来的小小说,在这30年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逐渐崛起,无论是读者群、作家群、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还是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都堪称为当代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
面对小小说的繁荣态势,小小说理论批评也取得一定收获,在艺术特征、作家研究等方面发表了近千篇论文,出版了50多本理论批评专著。一大批作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参与,更使小小说的理论得以深化:一是小小说创作理论从单纯研究创作技法上升到研究创作规律,理论研究视野获得扩大;二是一批作家既创作小小说又研究小小说,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三是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地域性研究领域获得突破。
当然理论研究中也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一是多借用短篇小说和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及理论范畴来研究小小说,未能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论话语。二是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提示和归纳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是就理论论理论,显得玄而又玄。四是与纯理论研究相比,小小说的批评环节较为薄弱,还有待发展的无限空间。
当然,我们在谈这30年的小小说的同时,不能不谈小小说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那就是日益兴起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深刻渗透性,其影响之下的小小说也呈现众多特征:名称多姿、题材广泛、读者与日俱增、发表园地多样、创作呈现市场、发行策划产业化、小说内容趣味化、抒写日常化、文本语言富有特色、艺术手法特别丰富、 “结尾的艺术” 的个性化等等。可喜的是,当代小小说与小说的伟大精神是一脉相传的,所表现出来的关注民生、树立品格和张扬崇高的精神追求,正成为小小说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命。王蒙说过,小小说以建设性的姿态回应了市场对文学提出的挑战——为和谐社会里文学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种参考。
如果对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下几个将是重点和难点:一是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的总体把握,以及作家、作品、思潮等的研究;二是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整体生存状态,以及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如何张扬;三是大众文化背景下小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受其影响所呈现的特点;四是从小小说的独立发展姿态如何给其他文学种类以借鉴的角度,探讨时代文学繁荣的某些规律。当然,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国内外没有小小说史研究先例的前提下,既
要对当代发展脉络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又要不流于表面和程序,做到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这颇有难度和挑战性。
深入研究中国小小说史的意义在于,一是填补国内小小说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20世纪小小说史的构建与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二是有利于发挥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小小说发展;三是将此时期小小说置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改变纯粹从艺术角度进行小小说研究的思路,为小小说研究的繁荣,甚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参考;四是对包括大陆、港澳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女性作家等在内的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对国内单人单篇研究是一种补充,具有系统性。
(选自200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下列选
项中,对当代小小说理论研究状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小小说的理论研究视野逐步扩大,使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 |
B.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多从写作学的角度来探讨。 |
C.既创作又研究小小说的作家的增多,使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进一步扩大。 |
D.小小说的批评环节的薄弱,就理论论理论,所以未能形成小小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话语。 |
不属于“今后中国当代小小说研究重点和难点”的一项是()
A.总体把握并从作家、作品、思潮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后30年小小说进行研究。 |
B.从小小说的独特审美对大众文化的反拨作用来探讨文学精神的张扬。 |
C.小小说受大众文化影响所呈现的特点。 |
D.对当代小小说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深刻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小说的读者群、作家群、作品数量与质量、其固有的文学精神等方面,在当代文学中都是最突出的。 |
B.小小说理论批评取得一定收获,表现在其理论研究成果远远大于理论研究的不足。 |
C.具有消费特性的大众文化为改革开放30年来小小说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发展背景。 |
D.对小小说研究的程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小小说的发展。 |
实用类文本
是什么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
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于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叫史可比亚的城市。她的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她的领洗姓名叫阿格蕾丝。阿格蕾丝的父亲
是个勤快的农人,而她的母亲则是个谦顺而快乐的农家主妇,家里除了务农外,还经营一间小药店,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家里总是充满著欢笑和祥和之声。
阿格蕾丝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还有一弟一妹。她虽然身材瘦弱,却一直帮助父母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阿格蕾丝在念小学的时候,从不偷懒,并善于思考。她不但是个乖巧的孩子,而且非常活泼,常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惹人喜爱。一到星期天便会去教堂礼拜。邻居和家人的朋友都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有钱的人,是个有出息的姑娘,而阿格蕾丝也常常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
她12岁那年的春天,为了庆祝复活节,阿格蕾丝的母亲送给她一本书,书名是《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这本书记叙述的是12世纪时一位修士方济各的事迹。方济各是意大利亚西西城一个商人的儿子,在一场战争中他被俘虏,患了一场重病,一年后才康复,自此之后他便追随耶稣基督,作了一名修士,为穷人及病人服务。方济各在所不惜,义不容辞地为这些被人抛弃的患者服务,甚至用嘴去清洗病人的伤口。
读完这本书,12岁的阿格蕾丝感动万分。有一天,她心里突然冒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似乎是要指引她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她不由自主地自问:“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中,并不是单单只为追求自身的幸福,而应做些特别的奉献。我是否能为主做些奉献呢?”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格蕾丝的这种想法不但没有淡化,反
而愈来愈强烈。她18岁时从高级女子中学毕业。有一天,一位神父来她家拜访她的父母,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捐钱赞助罗特列修道院的修女们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工作,阿格蕾丝的父母立即慷慨地答应。在一旁听着神父和父母谈话的阿格蕾丝听了这些话心里暗想:“我要和她们一起到印度去。”
1929年秋天,阿格蕾丝告别了家人和故乡,和其他修女一起,踏上了去印度南部的漫长旅程。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轮船终于到达印度西部的卧亚城。在卧亚城停留数日后,阿格蕾丝她们继续乘船前进,沿着印度南部“突出的尖角”绕行,历时两周,终于到达东海岸边上的加尔各答市。从此,阿格蕾丝便在加尔各答罗列特修道院开始了她修生的生活。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有一天,在祈祷中阿格蕾丝仿佛听到了主的声音,主对她说:“阿格蕾丝,你应该做一名修女,将福音传给世人。”一心一意要成为修女的阿格蕾丝惊喜万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院长,并提出首次誓愿的请求,所谓首次誓愿就是立志成为修女。她于1997年去世。
注: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尊重人,尊重他或她的尊严和生来就有的价值。最孤独的人、最可怜的人和快要死的人都得到她的同情,而这种同情不是以恩赐的态度,而是以对人的尊重为基础的。” 通读全文,请回答是什么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的?
第2自然段写到她帮助父母照顾弟妹、从不偷懒、善于思考、活泼、爱开玩笑、惹人喜爱、有出息、常憧憬美好未来、有人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有钱的人,等等。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作简要分析。
德兰修女是人道主义的伟大代表,请结合文本说说德兰修女身上反映了人道主义的哪些特点,并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人道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