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
B.原混合溶液中n(FeBr2)=3 mol |
C.当通入2 mol 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 2Fe2++2I-+2Cl2===2Fe3++I2+4Cl- |
D.原溶液中n(Fe2+):n(I-):n(Br-)=3:1:2 |
下列各项内容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固体的热稳定性:Na2CO3>CaCO3>NaHCO3
②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的浓度:(NH4)2SO4>(NH4)2CO3>NH4Cl
③微粒半径:K+>S2->F-
④给出质子的能力:CH3COOH>C2H5OH>H2O
⑤氢化物的沸点:H2Se>H2S>H2O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⑤ |
“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锈钢餐具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属于合金 |
B.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 |
C.香肠中可以加大量的亚硝酸钠以保持肉质新鲜 |
D.医院给病人做X光透视时,常给病人服用“钡餐”,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钡 |
2011年冬天,包括济南在内的多个地区发生持续大雾天气,“PM2.5”数据监测纳入公众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B.大雾的形成与汽车的尾气排放没有关系 |
C.持续大雾天气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
D.空气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
B |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
火焰呈黄色 |
原溶液中有Na+,无K+ |
C |
Al箔插入稀HNO3中 |
无现象 |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变蓝色 |
浓氨水呈碱性 |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