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9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斯大学教授、化学家罗伯特•F•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但下个世纪显然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克雷格•文尔特预计:“生物世纪将首先光临三个领域——医药、环境治理和农业。”
以污染治理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自然界反复地在微生物中增加或者除去一些基因,很像工程师细调计算机时所做的那些增添和删除软件的常规工作。但是,如果自然界能够做到,今天的基因操作者们也能做到,这就产生了一个称为“基因组工程”的新学科领域。
文尔特和其他一些目光远大的人幻想着借助生物的力量建立一种更清洁、效率更高的经济,这些生物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清除垃圾、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等等,从而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文尔特说,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实际上,第一阶段的一些步骤已经开始实施了。4年前,华盛顿卡内基学会植物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克里斯•萨默维尔为了把塑料嵌入一种芥类植物而分离出一种基因。这种基因把这种芥类植物变成了生产塑料的工厂。
CALGENE公司的科学家最近取得的一项发现也同样令人兴奋。该公司的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植物纤维形成的一种酶。生物化学家为寻找这种酶耗费了30年时间。用基因技术促进这种酶有可能培育出纤维素含量高得多而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得多的树木。由于这些次要成分使纸浆和造纸流程产生污染而效率不高,因此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工程树可能有助于使一个重要行业变得清洁。下列属于“今天的基因操纵者们”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
A.今天的自然界 | B.今天搞计算机的工程师 |
C.搞“基因组工程”的科学家 | D.文尔特领导的基因研究小组。 |
对“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正设想靠生物力量使生产行业更清洁、效率更高。 |
B.科学家对生物基因的话题已由幻想逐步走向实质研究。 |
C.生活中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
D.人们正努力用生物力量防污染,用无机物取代有机物。 |
下列各项中对“基因工程树”的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有控制植物纤维素形成的特殊的酶。 |
B.纤维素含量高,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 |
C.可能使以木材为材料的造纸业不再有污染。 |
D.能使造纸业的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H7N9病毒来自鸟禽病毒基因重配
“病毒基因重配是自然界很常见的现象,不同病毒可以通过宿主之间的接触交换基因片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文军说。
该实验室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H7N9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再往上追溯,又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余6个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与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
“此次疫情之所以发生在长三角地区,可能是因为亚欧大陆迁徙的携带H亚型(包括H7N3和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野鸟在自然迁徙过程中(经由韩国等东亚地区),和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从事生物信息分析的副研究员刘翟说。
对于此前有媒体称H7N9病毒是“中韩混血”,刘文军纠正说,野鸟是不断迁徙的,不能说H7N9病毒是两国混血。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还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具体结论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证实。
按照传统经验,一般的禽流感病毒,不管在禽类中是低致病病毒还是高致病病毒,都较难感染到人,一般经过人的呼吸道即被阻止。
但最近的现实和研究均揭示,原本在禽类中流传的病毒,或经过中间宿主猪产生基因重配,感染到人;或直接由禽到人。这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即直接从禽到人。这种在禽类身上呈现弱毒性的病毒,在人身上却极具破坏力,病毒在人的肺部疯狂复制,造成感染的人30%以上的死亡率。
据介绍,被作为病毒名称的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基因片段非常重要,是流感病毒表面上的两种糖蛋白突起,其中血凝素(HA)像是病毒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的钥匙,神经氨酸酶(NA)可以破坏细胞的受体,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HA可分为16种,NA可分为9种。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现实中已发现130余种。
“按照病毒构造机理,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像一个团队协作作战,分为三个步骤:血凝素(HA)突破人身上的宿主限制;神经氨酸酶(NA)帮助病毒破坏细胞受体从而使新复制合成的病毒扩散,剩余的6个基因片段协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细胞体内复制的过程。”刘翟说,“三个步骤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个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对人体难以起到杀伤作用。但不幸的是,在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中,这三个步骤高效配合,对人体产生了极大破坏。”
该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并造成高死亡率,可能源于病毒变异。目前已观察到N9的变异,其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但尚不知这种变异导致何种具体后果。
刘文军指出,目前要想研究出针对各类流感的疫苗仍存在困难。因为流感变异速度非常快,很难预测会发生哪些变异。同时,疫苗也不能滥用,否则可能会加快病毒变异速度。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刘文军表示,将继续追踪研究H7N9的感染机制,为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节选自《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1日)下列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由8个基因片段组成,其中H7片段全部源自中国浙江鸭群中的禽流感病毒,N9片段则源自东亚地区野鸟中的禽流感病毒。 |
B.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是由欧亚大陆迁徙的野鸟携带的H亚型病毒与长江三角洲的鸭群、鸡群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尽心基因重配产生的。 |
C.H7N9禽流感病毒除H7和N9两个基因片段外,其余6个基因片段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所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 |
D.H7N9禽流感病毒目前尚未发现在猪群中进行进化的证据,因此,研究者认为猪在这次病毒基因的重配中,可能没有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上显现的是弱毒性病毒,而在人身上却破坏力极大。这种病毒对人的肺部造成严重破坏,导致30%以上的死亡率。 |
B.H7N9禽流感病毒之所以能感染人类并造成很高的死亡率,源于N9的变异,目前已经观察到的是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 |
C.被作为病毒名称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两个基因片段,是流感病毒表面上的两种糖蛋白突起,它们对病毒的入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D.流感病毒入侵分三个步骤:首先血凝素突破宿主限制,然后神经氨酸酶破坏细胞受体,最后其他基因片段完全在细胞体内大量复制。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的禽流感病毒一般不会感染到人,一般经过人的呼吸道就被阻止,而H7N9禽流感病毒却直接从禽到人,这是之前没有过的。 |
B.为应对H7N9禽流感病毒,应追踪研究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以为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加快疫苗的研制工作。 |
C.因为禽流感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快,科学家也很难预测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因此很难及时研制出能够防治各种流感病毒的疫苗。 |
D.H7N9禽流感病毒被称作“中韩混血”是不确切的,因为东亚地区野鸟是不断迁徙的,要经过好多国家,不只是经过中韩这两个国家。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箓竹山房
吴组缃
阴历五月初十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那里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多年以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因为看见叔祖房里的帐幔,笔套,与一幅大云锦上的刺绣,绣得都是各种姿态的美丽蝴蝶,对绣蝴蝶的人起了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放佚风流①的叔祖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教化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②;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成槁色。——这座村子便是二姑姑的村庄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箓竹山房。
二姑姑多年不见,显见得老迈了。
那张苍白皱褶的脸没多少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法,和她老人家的脸庞同一调子:阴暗,凄苦,迟钝。她引我们进到内屋里,自己跚跚颤颤地到房里去张罗果盘,吩咐丫头为我们打脸水——这丫头叫兰花,三十多岁了。她陪姑姑住守这所大屋子已二十多年,跟姑姑念诗念经,学姑姑绣蝴蝶,她自己说不要成家的。
二姑姑说没指望我们来得如此快,房子都没打扫。领我们参观全宅,顺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雅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只是壁虎,一只是蝙蝠。我们都怔了一怔。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呓语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
“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客要在这里住。”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约是对着这些情景,不敢在这间屋里住。二姑姑年老还不失其敏感,不知怎样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
“不要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来时都打扫一次。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阿圆用一个小孩子的神秘惊奇的表情问我说:
“怎么说姑爹?……”
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
“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子里走。”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只是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
不久吃晚饭,我们都默然无话。我和阿圆是不知在姑姑面前该说些什么好;姑姑自己呢,是不肯多说话的。偌大的屋子如一大座古墓,没一丝人声;只有堂厅里的燕子啾啾地叫。兰花向天井檐上张一张,自言自语地说:
“青姑娘,还不回来呢!”
二姑姑也不答话,点点头。阿圆偷眼看看我,——其实我自己也正在纳罕着的。吃了饭,正洗脸,一只燕子由天井飞来,在屋里绕了一道,就钻进檐下的窝里去了。兰花停了碗,把筷子放在口沿上,低低地说:
“青姑娘,你到这时才回来。”悠悠地长叹一口气。
我释然,向阿圆笑笑;阿圆却不曾笑,只瞪着眼看兰花。
邀月庐日间还算是清新明朗,谁知这天晚上,大雨复作;一盏三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晃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简直是“秋坟鬼唱鲍家诗”;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趣殊多。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声音虽然轻微,但是入耳十分清楚。
“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息地低声问。
“……”我也不寒而栗。
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叫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不成声:
“你……看……门上!……”
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张望;月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分外明晰。说时迟,那时快。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跳去,拉开门。
门外是两个女鬼!
一个由通正屋的小巷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
“是姑姑吗?”
“唔——”幽沉的一口气。
我抹着额上的冷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
“阿圆,别怕了,是姑姑。”(选自语文读本必修四《箓竹山房》,有删改)
【注】①放佚风流:有才气而不受礼法拘束,品格清高,举止潇洒。②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垩(è):用白土涂饰。第2.3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
第4节所描写的环境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说中的二姑姑和兰花主仆二人有哪些悖于常人的怪异言行?导致这种“怪异言行”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的概括与分析。
请探究作者在结尾设计了主仆二人“偷窥”这一情节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排骨里的萝卜
①女儿一回到老家,我母亲就把她带进菜市场,逐一询问她想吃什么。从东头问到西头,女儿一直摇头。母亲急了:“总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儿两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画册里,淡淡地说:“我要吃排骨里的萝卜。”
②不吃排骨,不吃萝卜,却想吃排骨里的萝卜。女儿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腻,萝卜太清太淡。女儿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萝卜的。几年前她在萝卜盘中翻找罕见的排骨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③突然就领悟了现代人的忧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高效、便利、繁华、奢侈,却怨叨着它的拥挤、功利、急躁、嚣张。驾着豪华轿车,却骂着它的尾气;用DNA技术修改着生命,却忧心着社会伦理和生命尊严;推行着经济政治一体化,却牵挂着多元文化的丧失。
④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看见乡村的一草一木,就一惊一诧的。乡村很美,但得远远地看。乡村是一幅经典名画,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的。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来,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
⑤现代人越来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来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荡漾在记忆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细节,一首首田园诗,一曲曲牧歌。过去了的,就是罪恶也没什么不可饶恕的。但这得有个基点,回忆和观赏必须站在今天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的阳台上。
⑥现代人已学会了蘸着传统的汤汁去吃现代文明的点心,然后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反叛。现代文明授予现代人以现代武器,现代人首先用这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
⑦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来越远,也离家越来越远。然而如果连吃三天的农家饭,现代人非骂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当初身居乡村时,我们怀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鲜,是遥远的都市。乞丐的梦常常是席梦思,而富翁的梦更多的是街头的石板和公园的长凳。
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长在后脑勺下。人在现实中躁动,要么歌唱未来,要么缅怀过去,总是把现实不尴不尬地晾在那儿。尽管人们总是从现实中榨取最多的滋养。
⑨我知道如何让我女儿在萝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锅子萝卜,点缀几小块排骨。排骨中的萝卜和萝卜中的排骨一样好吃,一样滋养人,喜恶源自量的比例。比较排骨和萝卜到底谁更富营养是现代人的浅薄所在,没什么是特别有营养该特别多吃的,也没什么是特别没营养特别不该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
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现代人一年四季品尝着萝卜。这萝卜还是原汁原味的萝卜吗?但现代人仍管它叫萝卜,而且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
(取材于董玉洁《排骨里的萝卜》,有删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写女儿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萝卜”,引出下文对“现代人的忧怨”的思考。 |
B.第④段写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 生活。 |
C.第⑥段中写现代人“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表明了现代人的反思和反叛。x k |
D.第⑦段中“乞丐的梦”和“富翁的梦”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 |
E.文章以现代人“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做结,首尾呼应,而“时尚”一词,尤为耐人寻味。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结合文章,概括现代都市人思念乡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以“骨里的萝卜”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①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提笔忘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字我们能认,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
②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候,社会存在一种焦虑:英文26个字母很轻易就解决了输入问题,汉语怎么办?当时很多人包括语言学家都很悲观。但现在汉字输入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所谓“汉字危机”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汉字的问题主要在使用层面,如“提笔忘字”,这样问题的确对汉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总体上危机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的前途状况现在看来是一片光明。
③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这次变革在整个20世纪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书写的理解,也使书法艺术变为毛笔存在的理由。一次是电脑普及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这使笔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被淡化。两次变革都带来了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书写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使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书写文化这弥足珍贵的遗产。
④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经历了很长的演变,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终身学习。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⑤另外,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书法和绘画等同样是重要的中国艺术形式。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⑥书写对我们来说就好像练跑步一样,要是老不跑步就会四肢懒惰。汉字的使用也是这个问题,会敲字,但是不会写字,这对将来的发展阻碍很大,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运用文字能力的提升都会形成障碍。
(取材于张颐武《汉字文化的意义》)对“提笔忘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随计算机的普及而出现,这是键盘时代的文字危机。 |
B.“提笔忘字”的问题是汉字使用层面的问题,对汉字发展影响很大。 |
C.“提笔忘字”是说人们懒于书写,会敲字不会写字,丧失了写的能力。 |
D.“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少对汉字文化内涵和演化传承的理解。 |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现代以来,汉字经历的两次巨大变革,使毛笔因书法而存在,使笔在日常生活中被淡化。 |
B.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书法变为“小众”艺术,但今天书法仍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 |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汉字。 |
D.“书同文”使汉字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做出贡献,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
E.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具有文化上的美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材料,说明周老师见解与本文作者观点的异同。
报载,某校周老师建议对教学作出详尽规定,比如,教语文课的教师必须板书而不是依赖电脑,学生必须认真识字、学习书法,让大家亲近汉字。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汉字的书写工具从电脑回到毛笔,让汉字书写上升到书法的高度,并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