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材料反映出这封信的主要背景是
|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
| C.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 D.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君民关系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物本原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 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
| 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D.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 |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
| C.德礼和刑罚同等重要 |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董仲舒 | B.孟子 | C.韩非子 | D.朱熹 |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 B.礼法并用 | C.人性本恶 | D.君舟民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