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的主力……红一方面军,1934年4月时,农民出身的占到了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77%。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
| A.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 B.根据地建设的发展 |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 D.土地革命不断深入 |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
|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些主张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据此可知文学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普及科学知识 | B.方便民众阅读 |
| C.推广白话文体 | D.服务政治革命 |
下表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人物 |
观点 |
| 魏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曾国藩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梁启超 |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 孙中山 |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 |
A.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B.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C.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D.体现了中国人探索民族振兴的道路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奉为改革的“先师”,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以上表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 B.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 |
| C.肯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D.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