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 (sand duststorm) ,沙暴与尘暴的总称,是一种多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天气现象,由强风刮起干燥地表上的松软沙土和尘埃形成,其导致空气混浊,能见度变低。回答下列各题。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
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 | B.暖锋过境 |
C.气旋过境 | D.反气旋过境 |
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完成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A.土地盐碱化 | B.物种骤减 |
C.酸雨加重 | D.沙尘暴增加 |
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D.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问题。“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蚀作用 | B.水蚀作用 | C.沉积作用 | D.溶蚀作用 |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 B.开山取石 | C.过度放牧 | D.风化作用 |
所给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问题。
时间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问题。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将其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来的生产地转移到我国。据此回答问题。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
A.帮助我国发展经济 | B.在全球推广先进技术 |
C.赚取更高的经济利润 | D.不断扩大告诉规模 |
产业转移对我国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环境质量的改善 | B.失业人口增多 |
C.延缓经济发展 | D.促进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