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完成后面问题。(共7分)
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
①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夺去了400余人的生命,洛杉矶市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治理雾霾历程,而这一历程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②首先是对治理对象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艰难过程。洛杉矶市三面依山,一面临海,处于盆地之中,大气状态以下沉气流为主,地理环境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且该市常年高温少雨,日照强烈,这也给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工厂、家庭焚化炉、机动车等多种污染源同时排放出的大量烟雾,长期聚集在城市上空,发生化学反应,就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最初洛杉矶政府严格限制油田、炼油厂等企业的废气排放,但收效并不明显。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城市雾霾的最大“元凶”其实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于是又将治理的主要对象转向了汽车。颁布禁止排放烟雾的法令,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局,强制汽车生产商研发废气控制装置,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尝试使用清洁燃料汽车,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雾霾治理工作有了一些起色。
③这之后,又一难题摆在了洛杉矶市政府面前。汽车是洛杉矶市民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上世纪60年代初,该市汽车保有量就已超过250万辆,如此多的车必然会造成更多的污染。既要有效控制污染,又要让公众享有现代文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益处,这一双重挑战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更大困难。洛杉矶市一方面制定法规,鼓励人们最大限度地提高私家车出行时的载人数,满载私家车可使用公交专用车道,由此减少拥堵和排污;另一方面,在研发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监管上,继续加大力度。比如,要求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一旦车辆废气超标,就可以被监测到,可让其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又如,开发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有效减少堵车和机动车污染。
④最终,从1947年洛杉矶成立统一的空气污染控制部门到2007年达到法律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足足经历了60年之久的治理,洛杉矶才真正摆脱了“烟雾城”的耻辱,重新获得了蓝天白云,完成了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 从全文看,洛杉矶治理雾霾历程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伦敦和洛杉矶在空气污染成因上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他们在整治汽车尾气污染方面的措施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是该城历史上最黑色的记忆,短短5天至少造成了1.2万人死亡。家庭燃煤取暖和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叠加,使得冬季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加之地处盆地,废气难以扩散,整个城市俨然变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为治理空气污染,伦敦先后出台《环境法》等一系列法案,发展科学技术,减少煤炭使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采用新型技术来清洁空气,整治汽车尾气超标排放,严格限制私家车和公务用车。最终,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选 择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③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为什么家里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时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④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此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带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之前和拉琴之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了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成了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⑤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也是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每个角落。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诉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与抗争……
⑥没有用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回忆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起初,他只想随便拉一拉,这毕竟是他在学校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为之动容。
⑦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⑧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⑨“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⑩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呼吸声。
⑪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⑫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通读全文,写出标题“选择”包含哪两方面内容。(2分)
选文三次写到“他”的泪,试作分析。(3分)
第一次,“眼里噙满泪水”是因为:
第二次:“泪水如雨”是因为:
第三次:“泪再一次流下来”是因为:分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的作用。(3分)
为什么“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会拉得如此成功,从而成为最优秀的毕业生?(3分)
你是否赞成选文中“他”的选择,结合你的自身经历谈谈理由。(3分)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上海出租车票一张、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付冷饮费若干……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请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
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简要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
说说文章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及其由来的用意。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关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恍惚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温暖一生》,完成文后题目(12分)
温暖一生
余 华
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不好,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一天,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店门前,我一眼认出,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我赶紧低下头去,想不让她发现。我暗暗祈祷:刘老师,您千万不要到我店里来……
那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虽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母亲一样的刘老师却被划为“黑五类”,经受着折磨。一个寒天,北风呼叫。我上学早,看见刘老师蹲在教室外拐角处的窗口下,地上有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刘老师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她的双手冻得通红。我心里一阵酸,想起小伙伴军军给我的一颗“奶油太妃”糖,我一直没舍得吃――那年月,哪怕是嗅一嗅“奶油太妃”的香味,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掏出“奶油太妃”,走到她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冷漠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我转身离去,才听到她哽咽的声音:“谢谢你,孩子。”
整整一天,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凝思的目光;整整一天,我也感到无比的快乐。
晚上,军军问我:“小余子,我包在 ‘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是吃了还是扔了?”天啊,闹了半天,我给刘老师的是一块肥皂泥,一块包在淡淡奶油香里的肥皂泥!――我竟闹了一个恶作剧,在她本就受伤的心里,又插上了一刀!
夜里,我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有说不出的难过。
从此,我开始害怕刘老师凝视的目光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没颜面去见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永远的痛。
“买两斤水果糖。”老师还是走了过来。我迅速打量她——她真的老了,脸上出现了老年斑,但她慈祥的笑容,依然那么和善。庆幸,她没有认出我。我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这是一个乞求她宽恕的机会!
“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吗?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子吗?”我含泪点点头。她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松开。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她抓一把糖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捧着糖,我不知所措。我有什么脸面收老师的糖果呢?见我迟疑的样子,她笑了:“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 你忘了,你请老师吃过糖呢!我记得那是一颗‘奶油太妃’!”
我语塞了,不明白刘老师的意思,是揭我的疮疤,还是为了发泄几十年的怨恨?我脸上热辣辣的,羞愧难当。老师没有觉察到我的情绪变化,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颗糖,让我感觉在非人的日子里,人世间的爱没有泯灭,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只是,老师没福气消受,你走后,糖就被专案组的一帮人搜走了。我至今后悔,为什么舍不得吃掉呢?”我仿佛拨云见日,几十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样!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老师问长问短,了解了我的现状,她对我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听着她温馨话语,一股勇气在心头升起:当年,一颗搞错的糖,可以温暖老师的一生;而今,我下岗这点儿挫折,比起老师那时的处境,要好上百倍千倍,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下去呢?阅读全文,根据“我”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3分)
——万分难过——————鼓起勇气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1)我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
(2)几十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对它作简要赏析。(3分)
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冷漠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联系全文内容,本文标题 “温暖一生”有哪些含义?(4分)
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题目(16分)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凝石技术
①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固体废弃物和天然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仿地成岩的凝石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科学家模仿火山灰大地成岩过程,以经过高温过程的固体废物或火山灰类物质为主要原材料,经配方设计,配料计算制备而成的硅铝基水硬性胶材料称为凝石。通俗点说,凝石也就是将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各种工业废弃物磨细后再“凝聚”而成的“石头”。
③凝石技术的应用将掀起材料领域的一场革命,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④首先是生态环境方面。凝石的生产不像水泥一样需要烧制熟料,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具有接近于零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凝石生产技术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使水泥工业的污染大幅度降低,直至全部消除。另一方面,水泥等种工业所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化工渣等固体排放物又是产生凝石的主体原材料。因此,凝石技术的推广对于减少水泥工业的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各类固体排放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⑤其次是资源代替。接2005年水泥产量计算,再过30年我国水泥的原材料资源就面临枯竭。然而像我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再30年就停止进行基本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必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凝石技术为完成一种大历史使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⑥再次,凝石技术的应用将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能源----环境----材料的良性循环。电力、煤炭、冶金等行业排放固体废气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凝石原材料的生产过程。因此,凝石将传统产业的“独立”生产调整为个产业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生态产业链,将上一个产业环节的排放物用于一个产业环节的原材料,彻底改变原有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方式,使各产业环节间实现良性循环。
⑦凝石技术的应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可直接作为凝石主体材料的废渣与现有水泥的产量(10亿吨/年)几乎相等,以全国年产10亿吨凝石计算,由于生产凝石可比生产水泥节能30%以上,生产成本下降30%以上,因此仅及简单替代水泥来考虑,每年也可以取得数以百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效益。
⑧此外,凝石还有许多水泥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能,如耐酸、碱、盐类浑浊性,超长的耐久性、特有的固土能力、超高强和速凝快硬等特征,将有助于决许多工程难题,或使工程成本大幅度下降。
⑨目前,凝石技术已走出了实验室,进入了中试阶段。产品在道路工程、厂房建设、基础工程、矿业工程及混凝土制品方面得到规模化应用,取得极大成功。
⑩人类在建筑胶凝材料方面,已经历了数千年的石灰“三合土”时代,二百年的水泥“混凝土”时代。凝石技术的出现,很可能意味着人类即将迎来新的“凝石”时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2分)
选文第⑦段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和;其说明
的目的是什么?(4分)综合阅读选文后分析回答:凝石技术具有哪些重要意义?(4分)
答:⑴.
⑵.
⑶.
⑷.选文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很可能”能不能删去?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假如你的父亲投入巨资,利用凝石技术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建材厂,请你为产品设计一条广告,你的设计是怎样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