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
B.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
C.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 |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容易 |
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
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倨:傲慢 |
B.当为我具大车一乘具:准备 |
C.坐草场火系狱系:牵累 |
D.九人,素善捕盗者素:向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②輮以为轮 |
B.①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C.①吾令汝为贷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D.①公乃持砝码语章曰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时,两个自称锦衣使的强盗突然直入公堂,张佳胤虽然心生疑问,但一时难辨真假,于是判案如故。 |
B.正当张佳胤疑心渐重时,两个强盗凶相毕露,此时张佳胤对面危难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过人胆识,成为他智擒强盗的重要前提。 |
C.张佳胤的计谋主要分两步完成:一是设计叫来了刘相这个关键人物,并暗示刘相成功找来了帮手,二是创造条件使自己的身体摆脱控制。 |
D.为了增加话语合理性,使强盗更加相信自己,张佳胤不忘“人总会考虑自己利益”这一常识,时时处处只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②。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③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选自《君山月夜泛舟记》吴敏树⑤)
【注】①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②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③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与“超上人”同。
④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⑤吴敏树。清朝岳阳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若周君山者之上也周:环绕 |
B.尝以著之诗歌著:著作 |
C.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危:危险 |
D.余顾语坡孙顾:顾念 |
选出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又北入后湖 | B.又西出香炉峡中 |
C.风东南来 | D.旋而东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是作者等泛舟所见的一组是()
①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②南崖下渔火数十里,相接续而西。
③根抱一巨石,方丈余。
④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
⑤平视之,已做横长状。
⑥山周七里有奇。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
B.由黎君说的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湖览胜的独特神韵。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2)翻译。
①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②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
B.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
C.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文告 |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君子学道则爱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
D.是孰使之然哉然视其左右,来者已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下笔洋洋洒洒,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
B.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而本文却是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均以议论出之。作者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并将其归于韩愈具有浩然之气。 |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受到皇甫镈、李逢吉等人的毁谤。 |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2)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葬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以命之命:命名 |
B.妃辄沮之沮:通“阻”,阻止 |
C.宰惊愧,拜谢曰谢:感谢 |
D.辟为僚佐辟:征召 |
下列句中弧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乃解金龟换酒 |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行将何以治天下乎 |
C.帝喜,赐食,亲为调羹 | D.白长笑而去 |
虽为将,信必不留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下列句中补充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使高力士脱靴 |
B.(白)恳求还山 |
C.怒,引(白)至庭下曰 |
D.见郭子仪,(郭子仪)奇之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白“豪放不羁”的一组是
①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②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③白长笑而去④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⑤乘醉跨驴经县治⑥著宫锦袍坐舟中,傍若无人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的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贺知章读到李白诗作《蜀道难》时,赞叹李白是贬谪到人间的仙。 |
B.李白不畏权贵作诗《清平调》来讽刺杨贵妃,从而得罪了贵妃。 |
C.唐玄宗每每想要赐官于李白,却因杨贵妃的记恨而被阻止。 |
D.李白曾救过郭子仪,当李白受难时,郭子仪想尽办法帮助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地节三年七月,司直萧望之核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举茂材,平准令: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平准令:官名,管理物价。
②平陵方上: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顶。
③受记:得知公文的内容。
④缿筩:(xiàng 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⑤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守:暂时代理 |
B.广汉闻之,先风告风:同“讽”,劝告,警告 |
C.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准:准确 |
D.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谢:劝告 |
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组是()
① 若计如此,且并灭家②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③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④ 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⑤ 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⑥ 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A.① ② ④ | B.① ③ ⑤ |
C.② ④ ⑥ | D.③ ⑤ 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广汉年轻时就做官并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而有名气,并因此升迁为京辅都尉和京兆尹。 |
B.杜建的门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错,被赵广汉立案法办,虽然有权势的宦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赵广汉最终也没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门客想要劫狱。 |
C.赵广汉在京兆尹一职上,利用挑拨离间之策惩办了原、褚两大家族,改变了那里官员之间的相互勾结的恶俗。 |
D.赵广汉曾奏请朝廷上调全国游徼狱吏的俸禄等级,也因此使得这一级别的官员比较自重,秉公执法,让官吏百姓们一并赞不绝口。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